市政协委员建言龙岩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多措并举品牌强农 多维支持实现价值


龙媒体记者 赖珊盛 通讯员 麻小洁 熊艺红

9月19日,永定区2025年“柚见龙湖·香飘永定”福柚金奖争夺赛在洪山镇举行。活动通过设立农产品展销中心、农特产品展示、种植技术培训及金奖争夺赛等环节,全方位展现永定福柚产业发展成果,“主要目的就是擦亮‘永定福柚’金字招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龙岩市高度重视品牌强农工作,通过加强优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保障品牌建设资金、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督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农业品牌建设发展基础日益夯实,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持续深化,全市已发展形成连城地瓜干、长汀河田鸡、武平绿茶等乡土特色产业,形成武平百香果、漳平水仙、龙岩咸酥花生、连城白鸭、永定牛肉丸等特色主导产业。在培育“福农优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红古田”区域公用品牌,已建成运营“红古田”农产品直销中心1家,建成市外“红古田”专营店2家。“红古田”已授权100余家企业、合作社使用,产品503款。

局面良好 存在短板

民革市委会通过调研,认为我市农业品牌建设取得较好成绩,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农业品牌建设仍任重道远,仍需把准打造高质量农业品牌的发力点,采取更有力举措,提高农业品牌竞争力。品牌发展遇到的挑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品牌不够响亮,知名度不高。随着我市品牌农业的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很多特色农产品品牌不断涌现,比如“长汀河田鸡”“上杭槐猪”“漳平水仙”等,但是真正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比较少,尤其对于相对偏远的地区,很多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受地域限制较为严重,难以实现品牌附加效益。

二是市场化运作有待加强,品牌宣传成效不足。多数农业品牌对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品牌故事的塑造方面还不够深入。很多农业经营小而分散,宣传资金有限,缺乏专业品牌素养,导致很多区域公用特色农产品品牌宣传缺乏系统性。配套服务缺失、品牌运营专业化人才短缺。

三是产业链不够完整,集聚效应不明显。农业品牌发展受限于产业链不够完整、上下游配套不健全。许多特色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环节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品牌形象。产业集聚度不足,产业链条短,难以实现规模效益。不同品牌产品之间缺少有效的整合与协同,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较少,影响整体推向市场的力度和影响力,难以形成产业的聚合优势和联动发展。

多方形成合力 铸造响亮品牌

如何做大做强龙岩特色农产品品牌?民革市委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是强化品牌建设资金支持。建议加大对“三品一标”建设、品牌策划宣传等关键环节的财政支持,引导各地加大衔接资金支持农业品牌建设的力度。创新金融支持。探索实施“农业品牌贷”,完善农产品品牌补贴机制,为农业企业提供有偿服务,缓解农业企业资金难题。

二是强化产业规划。结合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品牌打造实际,对全市农产品品牌从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进行全产业链开发,形成“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集中力量打造企业知名自主品牌,全面丰富和拓展农业公用品牌的内涵和外延,大幅度提升龙岩十大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科技创新延长产业链条,把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传统手法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适应市场需求,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夯实品牌基础。

三是加强人才支撑。民革市委会建议将品牌推广纳入乡村产业振兴培育高素质农民培训内容,采用线上和线下多种模式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丰富课程内容,提高从业人员的网络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和农业生产技能。积极培育或引进电商运营服务团队、资深农业职业经理人、品牌营销管理人才,为农产品电商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在创新品牌营销方式上,民革市委会建议加强品牌整合,打造品牌综合服务网络平台。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策划品牌消费活动,扩大农产品品牌宣传。借助农产品交易会和项目对接会等平台,通过展示展销、专场推介、直播带货等形式,推动各类特色农产品走出福建,拓展全国市场。针对农业品牌特点,民革市委会建议要深度挖掘、创建独特的地域品牌文化,讲好品牌故事,支持龙岩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多平台、多维度宣传,充分提升龙岩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