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打造应急装备产业链党建新标杆


通讯员 温连光

清晨,福建侨龙应急装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亮黄色的“龙吸水”排水车正被吊装定位,党员技术骨干李师傅带着徒弟仔细检查液压管路。“这台设备每小时能排水3000立方米,关键时刻能救急!”他笑着说。车间里,“党员示范生产线”的标牌格外醒目。这是新罗区应急抢险救援装备产业链以党建为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新罗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产业链党建的部署要求,聚焦应急抢险救援装备首位产业,实施新罗区产业链党建10个方面28条工作措施,发挥侨龙、海德馨“链主”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产业从聚链成群到领跑行业,建成“基础材料—核心部件—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体系。新罗区将建强组织体系作为产业链发展的基础保障,通过“链长+链主”联动机制和“135”工作机制,设立3类关键岗位,搭建组织建设、人才共享、产业协同、政策保障、政企直通5个服务平台。37个党组织如同红色纽带,将49家企业的263名党员紧密联结,党组织覆盖率达92.45%,培育7个红色车间、27名红色标兵,组织优势成了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

新罗区深化“才聚龙岩”“人才强区”行动,组建由曲国胜、景晓波等10名行业权威领衔的特聘专家团,发布3项“揭榜挂帅”需求,集聚高层次人才31名,申报15项省级科技项目,促成9项成果转化,38个产品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年发放人才补助超500万元。

“新罗区的人才服务让我们能够安心搞研发。”引进的省级高层次人才李四明深有感触。他参与研发的智能电源车已应用于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保电任务,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列。值得一提的是,新罗区以“人才飞地”模式打破地域限制,推动“异地研发、本地转化”。海德馨长沙研发中心、侨龙应急厦门研发中心等4家市级“飞地”,柔性引进厦门理工学院、长沙理工大学专家团队,突破智能电源车等技术20余项,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5%,新增年产值超5000万元。

“这台应急电源车有200多项专利,永磁技术让供电稳如磐石。”海德馨汽车公司董事长吴东锋指着即将发往全国的“移动电站”介绍,公司坚持每年研发投入占产值6%以上,600余项专利支撑起“应急装备+智能服务”的商业模式。

新罗区积极构建“研发平台、校企合作”双轮驱动体系,建立18个省级以上人才创新创业平台,累计突破高压排水、3000kW大型电源车等关键技术成果30余项,推动短链延长、断链连通、弱链变强,形成完整产业链生态。目前,链上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9家、省部科技奖30余项。

“土地已经摘牌,正在准备进行进场,专班每周会诊帮我们扫清了管线迁改障碍!”海德馨应急装备车辆扩建项目负责人点赞“周集中服务日”机制。这个总投资5.5亿元、建设年产1000台(套)应急装备的现代化基地的省重点项目,即将进场施工。

新罗区坚持专才专用,建立“产业需求+专业背景”供需匹配机制,开设专题培训班培育498名专业干部,58名骨干扎根一线,30余名专才攻坚项目,推动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积分制”一线考核让实干者得实惠,20名表现突出干部获提拔。产业链发展势头强劲领跑,上半年122.9亿元产值、12.3%的增速,见证着党建引领下的产业奇迹。

从郑州暴雨中的“龙吸水”到重大活动保电现场的应急电源车,新罗区应急装备正守护着万家灯火。党建红与产业蓝交相辉映,这里不仅汇聚应急抢险救援装备产业链企业95家、铸就了228亿元的产业规模,更铺就了一条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编辑手记

新罗区通过“链上党建”凝聚组织合力,以“人才飞地”打破创新边界,用“红色引擎”驱动技术攻坚,探索出一条党建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路径。从车间里的“党员示范岗”到跨区域的研发协作,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完整产业链的构建,党建的作用贯穿始终,成为激活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这一实践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也为新时代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