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劲乏力”到“成型起势”
——连城借势三方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通讯员 黄水林 吴清兰
昨日,笔者走进连城工业园区,一幅产业奋进的火热图景扑面而来:塔吊在建设工地上林立,新型建材产业园项目正加速“生长”;现代化工厂内秩序井然,真空绝热板、复合不锈钢管等新型建筑材料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产品跨越山海,远销全球各地。
从过去的发展后劲不足,到如今的产业成型起势,连城产业向前大步迈进的背后是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山海协作赋予的重大发展机遇,也是连城主动借势借力谋突破的生动实践。
对口支援“精准把脉” 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自2020年5月启动对口支援工作以来,住建部秉持“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的帮扶理念,为连城产业发展精准把脉问诊、科学规划布局。在产业方向上,住建部指导连城深入开展产业发展分析,最终确定基础扎实、优势突出、前景广阔的建筑新材料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在项目落地中,促成总投资50亿元的新型建材产业园建成投用,为产业集聚搭建核心平台;在资源对接上,牵线中建海峡与连城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多家园区企业产品纳入集团招标采购平台目录,实现产销精准对接、筑巢引凤。
不仅如此,住建部还积极协调资源,助力连城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2025年中央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名单,成为该批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福建部分)中唯一入选的项目,为连城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对口合作“湾区赋能” 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2022年以来,连城县与广州市越秀区、增城区建立对口合作机制,首创“五办联动”工作机制,全力推动对口合作项目落地见效。在健康体育领域,康莱宝运动用品有限公司成功列入广州轻工集团旗下双鱼体育用品集团有限公司体育运动器材生产基地,实现产业资源的精准对接;在现代农业领域,增城区城投集团与连城县国投集团携手成立福建增连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双方合作的首个项目——“增城—连城预制菜产业园”进展迅猛,一期6栋厂房均已签约认购合同,发展潜力持续释放。
连城县与广州市住建局、广建集团及广州市建筑行业协会创新建立“1+1+N”合作机制,连城县政府与广州建筑集团正式签订对口合作协议,连城县建筑行业协会与广州市市政集团达成合作,2家连城企业成功纳入市政集团专业、劳务承包商库。一系列合作举措,为连城建筑建材产业搭建起广阔发展平台,有力推动了产业技术交流与资源共享。
山海协作“模式创新”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为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优化资源配置,连城县与厦门市湖里区积极探索“总部+基地”“研发+制造”“委外加工”等协同发展新模式,并在厦门海上世界设立“湖里-连城山海协作联合招商总部”暨“科创飞地”。目前,广连科技、威远矿业、紫心薯业等3家企业已入驻“科创飞地”,形成“销售在湖里、生产在连城”的“总部+基地”运营模式,实现了两地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有效拓展了连城产业的发展空间。
从“把脉输血”的外部帮扶,到“壮骨长肉”的内生发展,对口支援、对口合作与山海协作三股力量同向发力、汇聚成磅礴动能,推动连城产业实现提级换挡、提质增效。如今,连城县新型建材产业园入驻企业已超30家,2024年实现规上产值62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4%,成为拉动连城工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编辑手记
从对口支援精准布局,到湾区合作赋能资源对接,再到山海协作打破地域限制,连城借势三方力量激活产业新动能,实现从“发展后劲不足”到“产业成型起势”的跨越。新型建材产业快速集聚,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总部+基地”模式拓展发展空间,展现出连城在借势突破、协同发展中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效,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