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惊雷·强军回响
■ 陈发胜
闽西的晨雾尚未散尽时,95年前的军号已刺破苍穹。那是1930年的第一缕曙光,刚从古田廖氏宗祠的飞檐上滑落,便撞见了漫山遍野晃动的红穗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战士们列队于湿漉漉的田野,他们的草鞋沾着晨露,手中紧握简陋的“万国牌”武器,帽徽却映着初升的朝阳。脸庞略显稚嫩,但每个红军的眼眸里,都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芒。那是一种信仰淬炼后的坚定,一种军魂注入后的昂扬。彼时谁曾想到,这场发生在山村古田一个小小阅兵场上的庄严检阅,竟如一粒火种落入干柴,将在历史的长卷中燃起永不熄灭的光焰。
历史的景深,常常在时空的重叠处,显现出最震撼人心的力量。95年后的9月3日,近千名群众自发聚集于古田会议会址旁的红四军阅兵场,目光所聚,依然是那座简朴却不失庄重的阅兵台。阅兵台上悬挂着的巨幅屏幕正直播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牵动亿万中华儿女目光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仪式。从“小米加步枪”到“钢铁洪流”,从“两条腿”的机动到陆海空天网一体的联动,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成就,冲击着每一位观众的视觉与心灵。热烈的掌声与由衷的赞叹,在古田的青山绿水间回荡,仿佛与95年前那场简朴阅兵的口号声,形成了跨越世纪的共鸣。
苍劲的号角声犹在历史深处回响,而新时代的会场已被雷动的歌声填满。当《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破空而来,全场群众不约而同起立,千百张嘴唇同时开启,千百个胸膛共同震颤——那一刻,时光的壁垒被骤然击碎,八十年烽烟与今朝晴空竟在音符间完成了一次壮阔的重叠。在这雷霆般的合唱中,历史从未如此触手可及。人们不仅是在唱歌,而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能量交换:当年的烽火将勇气注入今人的血脉,今日的盛世荣光又溯时间之河而上,告慰着长眠的英灵。我看见无数张年轻的面孔向着夕阳扬起,他们的瞳孔里有星辰大海,有万里山河,更有历经淬炼愈发璀璨的信念之光。
95年前的红四军将士或许不会想到,他们整齐的步伐踏响的不仅是土地革命的战鼓,更是一支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原初节拍。当毛泽东同志执笔写下古田会议决议,那些墨迹未干的铅字便成了刻进血脉的密码:党指挥枪的军魂在这里铸就,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纲领在此定型。从此,这支穿着草鞋的队伍有了灵魂。这灵魂支撑他们走过两万五千里,撑过十四年烽火,跨过鸭绿江的冰浪,最终在天安门城楼前挺起胸膛。
彩眉岭下,高高耸立的“古田会议永放光芒”8个大字,如同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人民军队的两次历史性出发,与古田这个红色小镇紧密相连。古田,早已超越了一个地理名词的范畴。它是一座精神的丰碑,一个思想的源头,是人民军队力量与信念的永恒坐标。
新时代的军营里依然回荡着同样的誓言,年轻的士兵抚摸着胸前的党徽,指尖触碰到的是与当年老兵相同的温度。95年前的那些革命先辈,可曾想象过今日的铁甲铮铮?当年他们靠着双腿走遍万水千山,如今战车轰鸣如雷;当年他们视缴获的电台如获至宝,如今电磁纵横无形战场;当年他们揣着仅有的几发子弹,如今导弹如林直指苍穹......变的是装备,是战术,是时代;不变的是那面军旗的颜色,是人民子弟兵血液里奔涌的信仰。
太阳渐渐升高,阅兵式进入高潮。教练机梯队划过长空,拉出14道如虹彩烟时,孩子们欢呼雀跃,老人们抬手遮阳,嘴角却含着笑。这一刻,95年时光仿佛折叠在一起:1930年那个冬日清晨的希望与坚定,与今日的自信与豪迈,在同一个坐标点上交汇碰撞。
山风骤起,吹动松涛阵阵,仿佛是无数个昨天的回响,又像是通向明天的号角。我知道,明天的太阳依然会从这片山峦升起,照在古田会议会址的青苔上,照在阅兵场上翠绿的草地上,照在每一个记得来路的人心里。那支军队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满身伤痕与荣光,正在走向更远的远方。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依然会聚集在这里,如同今日,如同95年前那样,守护着同一个梦想,注视着同一面旗帜,在古田会议精神的持续照耀下,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壮阔征程上,续写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