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守“村味”兴产业 “村BA”故乡台盘村的体育赋能之路
近年来,以“苏超”“村超”“村BA”为代表的基层体育比赛火遍全国。当大众热情被体育点燃、乡土文化被重新诠释,络绎不绝的游客涌入赛场看台,基层体育赛事蕴含着助力乡村振兴的巨大能量。
暑期,厦门大学飞跃黔程实践队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探寻基层体育赛事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飞跃黔程实践队第一站来到台江县台盘村。台盘村作为“村BA”的故乡闻名全国。“村BA”起源于当地“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事,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比赛由村民自发组织,参赛者以村民为主。实践队员们经采访了解到“村BA”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吸引了许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工作,在赛场边设美食摊、办民宿就能把日子过得惬意幸福。“村BA”的小球员还告诉实践队员们,台盘村还承办了全国大大小小各种比赛,比赛通常从早上8点持续到凌晨。“只要你喜欢篮球、想打球,就能随时上场!”
火热出圈的比赛离不开各级各界的精心组织。实践队第二站拜访了台盘村村委会。台盘村篮球协会副会长刘世成、“村BA”气氛组组长王再贵与实践队员们深入交流。随后,台盘乡副乡长李俊带领实践队员们参观了台盘村旧屋改造项目,他提到“村BA”爆火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要利用“村BA”爆火的东风,激活台盘村内生循环动力,村民共同富裕、实现乡村振兴。在探讨该如何推动“村BA”规范化并保持“村BA”的纯正“村味”时,李俊强调,台盘村在促进商业化发展的同时必须秉持四个原则:一是不收门票,二是不收停车费,三是内场不打广告不接受赞助,四是不设嘉宾席。短短四个原则,是基层干部实践经验与治理智慧的结晶,也反映了当地保持淳朴民风传统的决心与魄力。
传统文化始终是“村BA”发展的内驱动力。实践队第三站来到台江县苗绣博物馆。“这些蜿蜒的线条,代表着苗族先民迁徙时走过的山路,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把迁徙的历程一代代传下去。”讲解员的解说为实践队员们揭开了苗绣的神秘面纱。展廊中,各种苗绣技法目不暇接。最令人惊叹的是一整面墙的苗族盛装,百褶裙上潋滟流转的“万字纹”和围裙边缘五彩斑斓的流苏交相辉映。特别是那件十二种技法绣成的蝴蝶嫁衣,繁复精巧的丝丝线线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构成了村民们质朴无华的精神底色。正是有这样对生活的热爱,才有赛场上活跃的身影。“村BA”既是球员们挥洒汗水的竞技场,又是苗族非遗文化闪耀的大舞台。赛场内有身穿传统服饰的啦啦队载歌载舞,赛场外有佩戴苗银饰品的村民们竞歌苗韵,面面含笑,生生不息。响彻赛场的欢呼声与助威声,让每一位身处台盘村的人都深切感受到体育的激情和乡土的魅力。
此行,厦门大学飞跃黔程实践队还走进“村BA”的故乡台盘村,深刻体会到体育文旅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一场出圈的体育赛事离不开一群热爱体育的人民,离不开一批真抓实干的基层干部,更离不开一份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厦门大学“飞跃黔程”实践队:周泉 何苗苗 陈霈霖 黎映彤 焦铄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