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选优生、漳平市和平镇干部 袁博:

让青春在基层的沃土上扎根生长


我是辽宁本溪人,7年的在闽求学让我与福建结下不解之缘。踏上闽西红土地后,才读懂“从校园到基层”六个字里的成长分量。

从“异乡客”到“家里人”,是一堂藏在烟火里的初心课。在厦门大学实验室时,男友总说起家乡万安镇的山。博士毕业,我们约定要一起把根扎在基层。在万安镇那座需翻山抵达的老屋里,阿婆的仙草甜汤、姑婶的糖霜糍粑、考虑到我是北方人每顿都有的饺子,让我明白:基层办公桌前的诉求清单是信任,田埂上“雨水够不够”的问询藏着期盼。所谓初心,是把论文里的“民生福祉”,变成群众碗里的热饭、身上的暖衣。

从“纸上绿”到“眼前春”,是一堂长在山水间的实践课。初到和平镇春尾村,泥土沾满鞋,鼻尖萦绕茶多酚与草木香。龙岩80%的森林覆盖率,是每年“吃”下800万吨二氧化碳的生态脊梁。村民一句“春尾溪水质如何提升”点醒了我:“绿水青山”不是理论,是让红土地长出“金叶子”的实践。我愿用环境生态专业知识,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从“逐梦者”到“答卷人”,是一堂写在大地上的成长课。漳平“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独平”的由来,让我想起东北黑土地采样的日子。在和平镇,凌晨五点的大棚灯光、村民教的漳平话、乡亲递来的热茶,让我懂得:基层是用脚步丈量的“责任田”,成长是群众说“这后生靠谱”的实在劲儿。选优生的“优”,是把学问变成百姓实惠的能力。

往后,我愿做红土地上的苗,带着东北直爽、闽西韧劲,在基层扎根生长,让青春答案写在闽西山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