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连城创新构建“一馆带N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冠豸书香浸润城乡 农家书屋驱动振兴
学子们在冠豸书屋认真阅读学习
在北团冠豸书屋开展绘本故事活动
■通讯员 黄水林 谢苇妍 文/图
在连城县,一座座名为冠豸书屋的文化阵地正悄然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自2020年以来,连城县以“一馆带N屋”模式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21座冠豸书屋镶嵌在城乡版图上,形成“15分钟阅读圈”,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生态网络。目前,连城每年累计服务读者超28万人次,组织开展各类文化阅读活动百余场次,成为连城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文化支点。
冠豸书屋“建、管、用”全链条实践也先后获评福建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十佳”典型案例、“福建省全民阅读优秀项目”,荣膺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
精准选址+资源下沉 把书屋建在群众心坎上
8月12日,走进姑田镇中堡村冠豸书屋,窗明几净的空间里,60个阅览座席整齐排列,8000余册图书涵盖农业科技、少儿读物、党建理论等类别,数十个孩子在静静阅读,还有不少农民在查找农业种养技术科普资料。
这座获评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最美农家书屋”的乡村分馆,选址在幼儿园、小学、中学交汇处,从学校步行仅需5分钟,成为留守儿童放学后的“书香乐园”。“以前孩子放暑假就玩手机,现在每天在家旁的书屋看书,写作水平都提高了。”姑田镇村民们的感慨,折射出书屋选址的精准性。
如何让书香真正抵达乡村末梢?冠豸书屋的答案在于精准选址与资源下沉。
2020年以来,连城遵循“贴近农民、毗邻学校、交通便利、流水更新”的核心原则,将冠豸书屋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先后高标准、高品位建成21个城乡冠豸书屋,总阅览面积达6500平方米,让全县70%的城乡居民步入“15分钟阅读圈”。
“我们致力于把书屋建在群众的需求点上!”连城县图书馆馆长林仁辉说。针对乡村实际,该县“精准供给”,在各分馆精心配置农业生产技术、科普知识、生活百科等实用读物。中堡村书屋针对当地种植户需求,专门设立“农业技术角”,《蔬菜病虫害防治》《果树栽培手册》等书籍被翻阅得卷了边,成为农民致富的“科普加油站”。
智慧管理+制度创新 让书屋管理更有温度
面对点多、面广的书屋网络,如何实现高效、可持续的运营管理?冠豸书屋探索出一条智慧化与人性化结合的新路。
连城坚持立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阅读需求,引进智慧管理系统,创新“书屋+”智爱服务模式,不断拉近书屋与群众距离,打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让冠豸书屋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几年来,冠豸书屋对借还书作了3次改革,通过引进一体化智慧借阅系统,采用“社保卡”取代传统借书证的方式,全面实行免押金借阅、城乡通借通还、自助借还图书,彻底打破了地域限制,极大提升了图书流通效率和读者便利度。2024年,“冠豸书屋”的图书外借量达16万册次,新增登记注册读者2000余人,智慧系统的吸引力功不可没。
在各冠豸书屋,一种融合“监控实时监管+工作人员定期巡查+志愿者辅助服务”的无人值守管理模式日渐成熟,连城引进安全门禁系统,让人随进随出,形成真正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
多元服务+融合赋能 让书屋成为振兴新引擎
日前,在连城县四角井历史文化街区的梨园书屋,一场别开生面的“四大名著奇境闯关记”吸引了300余组家庭参与其中,孩子们穿梭在精心布置的名著场景中,欢笑声此起彼伏。
连城在用活用好冠豸书屋上下功夫,融入地方特色文化,打造有格调、有灵魂的连城文化地标。自2021年以来,先后举办了150期培养儿童热爱图书、喜欢阅读的“绘本故事汇”和国学经典诵读大赛;开辟“学史明理 共享空间”学习沙龙,连城各基层党组织在书屋常态化开展活动达50场次;举办50期“非遗进书屋”传统文化体验活动;通过农家书屋文化阵地,对群众开展政策宣讲、种植技能培训等活动,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书屋成为乡风文明的培育站、乡村振兴的助推站。
下一步,连城县将继续深化冠豸书屋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让馥郁书香浸润冠豸山下的每一寸土地,为连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深厚、更持久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