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制造添绿、节能降耗、监管增效”三大方向,构建绿色制造“市级储备-省级申报-国家级冲刺”梯度培育链条——

龙岩工业提质增效的“绿色密码”


■龙媒体记者 罗姝 通讯员 赖应源

日前,我市工业绿色转型再传捷报——新增6家企业成功入选工信部绿色制造名单,新增3家省级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在2025年度省级绿色制造名单中,我市34家企业入选绿色工厂,2个工业园区入选绿色工业园区,数量居全省第二。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推动84家企业列入省级以上绿色示范单位,单位GDP能耗下降19.6%,降幅居全省第一。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我市锚定“制造添绿、节能降耗、监管增效”三大方向,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动实践。

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紫金铜业的“绿色实践”颇具示范意义。该企业在专注铜冶炼主业的同时,实施“绿色化、智能化、资源化”冶炼转变,实现了稀贵金属的综合回收,真正实现了“物尽其用、变废为宝”的绿色发展理念;投资4000多万元全面升级制酸厂低温余热回收系统,并在厂区屋面建设3.7MW分布式光伏电站,实现绿色电力部分替代,累计每年可回收利用能源约2.2万吨标煤,直接节约能源成本即可创造3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紫金铜业将“绿色基因”植入生产全流程,是我市“制造添绿”的典型样本。近年来,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龙岩市绿色制造梯度培育工作计划》出台实施,构建起“市级储备-省级申报-国家级冲刺”的梯度培育链条,让绿色制造从“个别标杆”变为“群体效应”,绿色制造体系加速成型。

“以前总觉得节能改造要花钱,没想到改完之后,一年能省出这么多能耗成本。”泰山石膏(福建)有限公司负责人看着节能改造项目的数据报表感慨道。该公司的节能改造项目入选省重点工业节能改造项目库,而这只是我市推动工业节能降耗的一个缩影。我市以优结构为目的,引导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项目。一方面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链群,培育高质量产业。另一方面,对标先进、降本增效,严控高耗能行业,通过设备更新、工艺优化、智能管控,支持企业实施高产出节能降本改造项目。

技术推广与资金支持双向发力,让节能降耗更有后劲。日前,市财政局及时兑现政策,下达2025年第一批省级工业节能降碳和循环经济专项资金360万元,精准投向节能改造、绿色示范等项目,让企业有动力、有底气推进绿色转型。

与此同时,我市将监管作为绿色转型的“护航器”,通过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节能管理,确保节能降碳措施落地见效。在源头管控上,严格执行节能审查制度,指导各县(市、区)做好工业改扩建项目节能审查,从项目立项阶段把控能效准入关。在过程监管中,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机构联动发力,2025年计划完成35家(次)工业领域节能监察,用“数据说话”倒逼用能管理升级,为工业绿色转型筑牢“能耗红线”。

随着绿色制造体系持续完善、节能技术深入应用、监管效能不断提升,龙岩工业将加大力度培育再生资源骨干企业,持续鼓励企业因地制宜建设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继续沿着绿色低碳的道路稳步前行,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速评

从绿色工厂的“点上突破”到产业体系的“面上提升”,从技术改造的“实招硬招”到监管服务的“精准发力”,我市正以绿色为笔,通过制造添绿、节能降耗、监管增效“三管齐下”,在工业转型的画卷上不断勾勒新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