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大伙一起富
——记市人大代表梁永英
■龙媒体记者 廖倩琳 通讯员 刘耀玉 邱伟华
烈日炎炎,在聚胜农场,负责人梁永英正顶着烈日劳作。这位皮肤晒得微黑、裤脚常沾泥土的新农人,还有另一重身份——市人大代表。从繁华都市转身扎进乡土,十余年间,她将汗水和智慧深埋田间,以“新农人”的开拓与人大代表的担当,在稻花香里写就共富篇章。
2011年,怀着反哺家乡的赤子之心,梁永英毅然放弃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上杭县中都镇投身农业生产。创业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挫折更是常态,梁永英因毫无农业经验在农业种植和牲畜养殖中接连受挫,但失败并非毫无收获,梁永英调整心态,通过自学和培训提升农业生产与管理水平,在实践中发现了山区传统农业的困境——土地零散、劳力繁重、效益低下。于是梁永英挨家挨户走访村民,细算土地整合流转收益账,在她的努力下,65亩耕地集中连片流转,初步形成水稻规模化种植模式。发展过程中,梁永英以科技破解山区农业困境,她先后投入近800万元购置各类农机设备,配套先进农业设施,成功实践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当选市人大代表后,梁永英积极履职,在人代会上努力传达农人的期盼与担忧,发出铿锵之声,针对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她力主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呼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呼吁建立健全粮食价格稳定机制并增设规模化种粮专项奖励,让农民的汗水换来踏实回报;建议加大投入研发本地良种,提升丘陵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农民“机器换人”成本;呼吁农业生产当中政策连续性的重要之处,避免政策摇摆伤农心。这些沾泥土、带露珠的建议,最终融入了龙岩市稳定粮油生产9条措施,涵盖了耕地保护、种粮补贴、科技支撑、产销衔接等多个方面,为万千农户织就了坚实的政策保障网。
从“农业小白”到“新农人”典范,梁永英的步履始终向“共同富裕”延伸,农场季节性用工女性占比高达80%,为当地村民辟出生计。其创建的“都瑞康”大米获评“绿色食品A级产品”和“福建省好粮油”,品牌增值惠及千户农人。技术培训落地转化,带动60多户百亩以上规模种植大户崛起,实现万亩农田社会化服务。
田垄无言,见证初心如种。梁永英的双脚沾满乡土芬芳,双手托起农民期待。她用十余年的时间,成为“新农人”带头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