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通过加强河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等系列举措,持续提升河湖生态质量——

加快打造龙岩特色幸福河湖样板


龙媒体记者 池银花 通讯员 陈泽文

近日,我市市级总河湖长签发2025年第1号总河长令,印发《龙岩市全面建设幸福河湖工作方案》,市河长办配套印发《龙岩市全面建设幸福河湖实施方案》,明确“筑牢防洪屏障、推进碧水修复、实施环境提优、激活流域经济、延续江河文脉”5个方面重点任务12项具体任务,更指向一个温暖目标——以水韵灵秀绘就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画卷,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良好的河湖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河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等系列举措,持续提升河湖生态质量。2024年度省对市河湖长制考核第二名,新罗、上杭获省政府正向激励。

机制活水 浇灌治理常青树

制度创新是活水之源。我市坚持以机制创新驱动常态长效治理,创新推出“四级河长+特色河长”双轨制,在2717名行政河长的坚实基础上,发展涵盖697名老兵河长、213名政协委员河长、13名台胞河长的特色民间河长,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监管网络。与此同时,创新河长身份管理制度,以长汀县为创新试点推进,为全市708名河长颁发专属“河长证”,调动河长工作积极性。

水土司法碳汇开先河。我市在全国首创水土保持司法碳汇机制,落地首例司法碳汇应用案例,为生态修复注入法治新动能。同时在全省率先探索用水权、“水票制”改革新路径,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水权交易45单、交易水量3436万立方米,均为全省最多。

源头清流 擦亮流域生态色

幸福河湖,根在源头。我市坚持利剑出击,直指污染源头,2023年以来,连续三年组织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行动,着力提升流域生态质量。

在农业源上做“减法”,全域推进生猪养殖业污染整治,去年以来优化压减规模猪场368家;在工业源上强“管控”,全面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同时督促矿业企业严格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在城乡污水上精“治理”,去年以来完成335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对105个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

今年1至7月,全市主要流域76个国省控断面I-III类优良水质比例100%,I-II类优质水比例86.8%;13个市县级集中式生活水源地和3个主要湖库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系统保护 幸福样板入画来

近年来,我市始终以重投入、强保护为韧,筑牢生态屏障。其中,流域一体化保护修复方面,去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3.3亿元,实施河湖领域项目58个,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通过省级验收。

在水域岸线生态管控方面,无人机巡查、智慧河湖系统广泛应用,实现中小型水库大坝监测全覆盖。涉水行为执法监管方面,“河长+警长+检察长”协作持续深化,去年以来查处涉水行政案件4起,摸排公益诉讼线索61条,立案56件。

汗水浇灌出看得见的碧水成果,目前我市成功打造新罗小溪河、漳平双洋溪南洋段等7个幸福河湖“一县一样板”,漳平市九鹏溪成功入选水利部2025年幸福河湖建设项目,获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8000万元,成为引领全市幸福河湖建设的新标杆。

速评

机制创新、源头管控、智慧赋能、样板示范......龙岩正以水为墨,在闽西大地上奋力书写幸福河湖新篇章。随着《龙岩市全面建设幸福河湖实施方案》的深入实施,老区人民必将在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转型之路上打造出更多龙岩特色幸福河湖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