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车间 农闲能务工
——新罗雁石“振兴车间”让更多村民织就锦绣生活
■龙媒体记者 陈斯斌 通讯员 邱莉
“大姐,这道缝线再匀一点就更标准了!”昨日,在新罗区雁石镇楼墩村“振兴车间”,企业质检员陈师傅正俯身指导村民李大姐操作平缝机。100平方米的车间,20台缝纫机嗡嗡作响,李大姐指尖翻飞,裁片在她手下渐成衣——这是她参加15天技能培训后上岗的第三个月,农闲时来车间干活,每月能多挣3000多元。
这样的忙碌场景,同时在雁石镇岩星、新芦等4个村的“振兴车间”上演。这些由闲置房屋改造的车间,一头连着急需用工的纺织企业,一头牵着想就近挣钱的村民,正悄悄化解“企业招工难”与“村民就业难”的双重困境。
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提出,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大胆试、大胆闯,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推进共同富裕。雁石镇聚焦新兴新纺织科技(龙岩)有限公司等企业用工需求与村民就业意愿,建立“用工清单”“劳动力清单”,将纺织服装产业就业链延伸至农村。村级党组织盘活闲置资源提供场所,企业负责改造升级、配备设备与材料,主打服装加工、包装等业务,形成“村里有车间、农闲能务工”的灵活就业模式。
在管理运营上,“振兴车间”尽显人性化与规范化。村级党组织动员村民利用农闲灵活参与生产,每个车间控制在20人以内,上岗前提供15天技能培训及补贴。村级管理员负责日常管理,企业派员把控质量,双方共抓安全生产,让村民务工更安心。
镇党委还组建“振兴车间帮帮团”,整合二十余人力量,帮助振兴车间解决运行过程中的技能提升、劳务用工、法律维权等问题。为提升村民的业务技能,他们通过岗位练兵、导师带徒、1+N帮扶等方式,至今已开展培训二十余场。同时,镇里推出助企“服务包”和驻村“加油包”,蹲点辖区企业和村庄进行解剖式调研,形成“一企一表、一村一册”,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能等需求,让车间运营更加高效顺畅。
如今,“振兴车间”成效显著。5个村的车间帮助近百名低收入人员和残疾人就近就业,村民年增收超3万元,村财年增收近4万元,合作企业经济效益增加200万元。今年,雁石镇计划打造12个“振兴车间”,让更多村民在飞针走线中织就锦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