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从技术、模式、产业融合等多方面全链发力——

推动紫灵芝产业提质增效


通讯员 谢思棋

盛夏时节,在武平县的广袤山林间,朵朵紫灵芝如撑开的小伞,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林下,工人们穿梭其中,忙着采摘成熟的灵芝,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近年来,武平县从技术、模式、产业融合等多方面全链发力,推动紫灵芝产业提质增效,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创新驱动,解锁增产“金钥匙”

为解决紫灵芝因菌柄短、林下高温高湿环境易受真菌侵害导致品质差和产量低的问题,武平县依托福建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积极推广“小拱棚控氧保洁”“浮式清洁栽培”等新技术,在大禾镇上梧村、永平镇梁山村、万安镇捷文村建立3个“浮式清洁”技术示范基地,示范栽培面积达60亩。

“浮式清洁”技术通过将菌棒三分之二埋入土中、三分之一露出地表,使灵芝生长位置离地约8厘米,有效避免泥土污染和病害侵袭,显著提升了灵芝的洁净度与外观品质。试验表明,该技术可大幅减少木霉等真菌感染率,出芝率提高5%,产品优质率达80%,每公斤价格提升40元,平均每亩增收200元。

武平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钟礼义介绍,“浮式清洁”栽培的好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早出芝15天以上,二是优质率至少提高10%以上。“今年我种植了100亩紫灵芝,其中20亩采用‘浮式’技术,不仅长势更好,还能提前采收,效益明显提升。”大禾镇种植户蓝添祥兴奋地表示。

高密种植,探索增效“新路径”

在全国林改策源地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的林下紫灵芝种植基地,灵芝长势喜人,迎来采摘期。今年该基地新增种植面积100亩,并首次采用每亩500棒的高密度种植模式,较传统方式提升5倍。这种模式不仅节约了用地和人工成本,还进一步提高了单位产量。

基地负责人、新鑫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罗荣辉在技术创新上不断探索,尝试用透明育苗罩替代传统小拱棚。这种新型罩体结构优势明显,不仅能防涝防虫,还能通过顶部孔洞设计调节湿度与二氧化碳浓度,为紫灵芝生长创造更稳定的微环境。罗荣辉说:“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紫灵芝,菌脚更长,品相更好,市场认可度更高。”

多元拓展,延伸产业“价值链”

武平灵芝作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是我市十大特色农产品之一。今年4月,“武平灵芝”以18.25亿元的品牌价值上榜“2024中国食药用菌区域品牌价值”榜单,在灵芝桑黄类品牌中位列第五,品牌价值较上年度提升4.55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市场认可度。

产业发展的背后,是规模的持续扩大和产业链的不断延伸。2025年,武平县新植紫灵芝面积达5300亩,预计新增干品灵芝61吨。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出芝面积达4.56万亩,预计干品总产量可达520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武平县积极引进和培育紫灵芝精深加工企业,推动灵芝向保健品、化妆品、功能性食品等领域延伸。同时,依托良好生态,打造集观光、采摘、科普、康养于一体的紫灵芝生态旅游项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增收双赢的特色发展之路。

编辑手记

武平县推动紫灵芝产业发展,是我市特色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其创新推广的“浮式清洁”栽培技术,使灵芝优质率达80%、亩均增收200元,这一模式可推广至全市林下经济作物种植,解决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品质瓶颈。值得一提的还有,该县延伸精深加工链至保健品、化妆品领域,发展生态旅游,促进三产融合。数据显示,“武平灵芝”品牌价值已达18.25亿元,证明全链发力可有效提升区域农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