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岩田间到湾区餐桌 双向赋能铺就乡村振兴路

——记广州来岩挂职干部梁杰铭


龙媒体记者 罗姝

3月26日,南方农业装备创新中心在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挂牌成立,新罗区雁石镇厦中村再生稻AI智慧农场项目同步落地;7月10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龙岩配送分中心项目启动,龙岩仲恺农产品保鲜创新中心揭牌......这些时间节点串联起广龙农业合作坚实足迹,也记录着广州来岩挂职干部梁杰铭的忙碌身影。

2024年8月,梁杰铭从广州市南沙区跨越山海,挂职龙岩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作为广龙对口合作的桥梁纽带,他以“双向赋能、合作共赢”为使命,将广州的开放思维、市场资源与龙岩的红色基因、农业底蕴深度融合,通过“智慧+”“品质+”“渠道+”赋能,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书写了精彩的挂职答卷。

谋篇布局:构建广龙农业合作框架

“对口合作是双向奔赴、互利共赢的。”这是梁杰铭寻找合作切入点的准则。他深入田间地头、企业工厂调研,思考如何将广州的技术、标准、渠道引入龙岩,同时把龙岩的优质生态农产品通过不同场景推向广州,满足湾区对优质、安全、有故事的农产品的需求。

很快,他带领团队牵头制定了《广龙对口合作、厦龙新山海协作乡村振兴领域专项行动方案》,确定围绕一个中心、搭建一套机制、激活两大平台、聚力三大赋能方向,调动了全局及各县(市、区)的积极性,以“智慧+”“品质+”“渠道+”三大方向链接资源,让广龙农业合作从“蓝图”变为“实景”。

“智慧+”赋能: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

依托广州科研优势,梁杰铭促成龙岩与华南农业大学签订校地合作协议,搭建起与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广州市农科所等科研机构的合作渠道,推动广州“科研成果”落地龙岩田间。

在他推动下,由谢华安院士团队及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加持的“再生稻AI智慧农场项目”顺利实施,将再生稻种植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融合,探索“农机+农艺”智慧模式,力求实现再生稻生产全程无人机械化作业,为两地优质品种与先进装备协同应用树立了项目标杆。

南方农业装备创新中心在龙岩市农科所挂牌后,借助华南农业大学农业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台,围绕闽西农业机械化智能化需求,推进农机研发推广,为丘陵地区轻型智能农机应用奠基。经他牵线,两地农业科研高频互动,两地联合申报项目以及将成功申报项目落地龙岩成为新选项,助力龙岩农业向智能化迈进。

“品质+”赋能:实现农产品优品优价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龙岩配送分中心项目启动,以“广州市场+龙岩产品”“广州标准+龙岩制造”模式,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协同,既推动老区产业升级,又丰富湾区民生供给,成为区域协作典范。

该项目推进之初困难重重,经实地考察研讨,他指导龙发公司以轻资产模式快速搭建龙岩配送分中心,邀请广州海关技术中心提供实惠的检测支撑。他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标准为品质“标尺”,指导全市67家生产基地完成认证,并计划每年新增20家以上,构建全流程品控网络,畅通供需链路形成良性循环。

“渠道+”赋能:助力岩品“入湾出海”

“挂职的时间仅有一年,要做成事且对当地产业形成持续影响,我需要立标杆、打榜样。”梁杰铭说。

他依托广州资源,搭建产销渠道,组织多场“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推介活动,带领龙头企业和新农人参加广东省消费帮扶金秋活动、国际农交会(广州)等展销活动,与广东省消费帮扶联盟等团体建立常态化联系,加强龙岩企业与广州市场对接。同时,在已有“龙农到家”“欣农甄选”等线上小程序的基础上,助力我市优质农产品进入50家广州消费帮扶馆设立13个专柜,聘请广州区域城市合伙人深耕湾区市场。

一年来,龙岩农产品“入湾出海”成效显著:推动武平六甲果业与广州企业签署柑橘出口RCEP市场协议;助力福建老字号桂福泷灵芝饼干和万应茶饼成为电商爆品;促成武平草菇企业破解保鲜难题成为钱大妈畅销单品......助推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出岩入湾“立标杆、打榜样”。

一入龙岩门,便为龙岩人;一年龙岩情,终生龙岩魂。梁杰铭表示,回穗以后将带着革命老区的深情厚谊,把龙岩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自己作为龙岩在广州方向的桥头堡,继续为广龙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