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杂志二○ 二五年第十二期专题报道龙岩创新实施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间会客厅,文化接地气
■秦宏 张秀芳
百年祖屋摇身一变为文化会客厅,闲置校舍整修成书法研习所......福建龙岩创新实施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工程,锚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点,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红土地上的文化根系更深、乡风底蕴更浓、产业枝叶更茂。
“乡土记忆”焕新“文化符号”
走进武平县永平镇帽村文化会客厅,这座有300多年历史的祖屋,既保留了历史肌理,又增加了非遗展示、文艺演出等新内容。
在永定区下洋镇“翰墨中川”文化会客厅,原本闲置的校舍被改造为书法传习所,吸引不少参观研学者慕名而来。
从盘活存量资源出发,龙岩布局“1+N”乡村文化会客厅,将古厝、粮仓、祠堂等老旧建筑改造成文化会客厅主体,并串联文化公园、非遗工坊等配套设施,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展示平台。
各村立足本村文化资源禀赋,挖掘整理乡村文化特色,让“乡土记忆”焕新为“文化符号”。一年来,全市确定乡村文化会客厅试点村148个,并赋予“文明有象”统一标识,将“忠诚为民、昌教兴文、重道崇礼、勤勉奋进、人和业兴”等理念融入其中。一个个功能齐全、特色兼具的乡村文化会客厅在闽西大地拔节“生长”。
“积分兑换”引领“向善向上”
探访漳平赤水镇香寮村,正巧赶上当地村民李大叔用“功德银行”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自香寮村依托乡村文化会客厅设立“功德银行”以来,该村通过量化善行、张榜褒扬,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村里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多,乡风也愈发文明。”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养庆颇以为豪,文明乡风既有“积分变现”的获得感,更有“精神共富”的幸福感。
无独有偶,武平县六甲村乡村文化会客厅探索设立全县第一家“文明小铺”。村民可通过当好人做好事获得文明积分,进而获得相应奖励,以此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级公共事务。
诚信菜摊见证了诚实守信的朴素民风。“1997年这个诚信菜摊就已经运营了。”永定区金砂镇西田村党支部书记张传甲说,诚信菜摊摆进乡村文化会客厅,不仅占道经营现象没了,摊位也更整洁了。“无人值守的菜摊虽然地点变了,但仍然延续着当年诚信交易和无人看管的良好传统。”
“文化流量”裂变“经济增量”
如何将“文化流量”转换成“经济增量”,龙岩各个乡村文化会客厅使出了“拿手绝活”。连城县四角井文化会客厅化身光影剧场,以璀璨灯火为幕布,通过“非遗奇妙夜”激活当地文旅经济。“五一”期间,全县接待游客107.2万人次,同比增长36.9%,实现旅游总收入11.57亿元,同比增长37.7%。
上杭县丰乐村乡村文化会客厅挖掘畲族传统美食文化,让村民参与到“畲味小菜共富工坊”当中,并开办电商直播培训课程,送技能、政策、岗位到家门口,鼓励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
武平县阳民村文化会客厅依托“竹文化”打造文旅综合体,带动竹产品加工销售超260万元,村集体创收50万元,形成了“以文促旅、以旅兴产、以产富民”的良性循环。
“文化+”为乡村发展打开了想象力,赋予乡村新的活力与价值。连城县培田村乡村文化会客厅利用闲置粮站仓库打造培田美术馆,启动“艺术家驻留计划”,吸引一批新文艺人才驻扎于此,开展交流、创作、培训和展示,孵化多个文创品牌,走出了一条挖掘传统村落文化价值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