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帽村:红铸魂·古焕彩·绿生金
■龙媒体记者 曾燕福 通讯员 石沅平
“这里红色记忆浓厚、古建风华、富有田园气息,不虚此行!”昨日,在武平县永平镇帽村文化会客厅,该县县委编办机关党员参观学习完后印象深刻。
的确,走进这里,老祠堂变身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古树荫下藏着致富密码、红色研学让革命文化可感可知......近年来,帽村以“红”铸魂、焕“古”新彩、点“绿”生金,让“乡村文化会客厅”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强引擎”。
“帽村,是永平集镇所在地,这里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粤赣军区第三作战分区司令部驻地,是保卫红都瑞金的重要堡垒,被誉为‘中央苏区红都前哨’。”永平镇宣传干事钟恩霖娓娓道来。
基于此,近年来,帽村以驻地旧址、方氏祖屋“竹苞松茂”、“广庇颜欢”等古祠堂、古建筑为主体,对它们进行修缮保护与活化利用,同时依地打造红都前哨研学中心、中央苏区东南屏障展陈、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百姓大舞台)、红都前哨旅居驿站、研学团建体验基地,形成了帽村文化会客厅“1+5”有形物理文化新空间。
推开“竹苞松茂”的木门,红色场景复原展映入眼帘,它让帽村历史文化“活”了起来。这座省级文保单位装着全村的“文化家底”:村史展览用漫画讲透300年建村史,乡村记忆馆里的老座钟仍在滴答走时,说事休闲长廊的木椅上,村民们正在纳凉聊天。“过去这里只在祭祖时开门,现在大门随时敞开,年轻人还常来这办婚礼,老祠堂比我们还时髦!”村民们打趣道。
古建焕新生。如今,帽村文化会客厅还有一个特殊功能——“乡村说事室”:村民事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题有人去解、难有人去帮。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钟恩霖介绍,帽村以“红线”串古今,以红色铸魂,在打造文化会客厅时,主打“红”的特色,深挖红色资源、串点成线,修复革命遗址、串联古今,让红色古建筑群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IP”。
红军驿站、红军文创商品、红军宿舍、红军厨房、红军餐......帽村文化会客厅沉浸式红色主题体验设施一应俱全。会客厅内,游客还可体验簪花技艺、制作古法珍珠粉等非遗项目;“红色剧本杀”“免费观影”、户外军事体验等沉浸式研学活动颇受热捧。截至目前,帽村文化会客厅已承接135批次、2万多人的研学团建活动。
“有了文化会客厅,村民们多了一个好去处,农闲时来这里看看书、跳跳舞、聊村事,日子越过越有滋味!”村民方石秀点赞文化会客厅为村里增加“人气”的同时,还带动了村里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看,这就是我们广受好评的灵芝孢子粉、灵芝茶杯、灵芝面膜、灵芝文创!”来到文化会客厅灵芝产品展示区,钟恩霖如数家珍。借力文化会客厅,帽村人把“绿水青山”玩出了新花样,不仅带动了灵芝种植、研发与销售,更打造了知名品牌。
从文化会客厅往林下经济示范区走,连片森林下藏着“宝藏”——灵芝在腐叶中探出红棕色的“脑袋”。“这是我们的‘林下银行’,不用砍树,土里就能长钱。”村民郑福华拨开落叶,笑容灿烂。
帽村立足实际,以文化会客厅为载体,开设“灵芝科普课堂”,成立灵芝联合党总支部,采取“党总支+专业合作联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村里林下紫灵芝等产业蓬勃发展,让乡村文化会客厅从“打卡点”升级为“产业枢纽”。目前,带动全镇紫灵芝种植突破1.2万亩,全产业链年产值超1亿元。
逛古建-听红歌-摘山珍,如今,这一沉浸式体验已是帽村文旅一张新名片。
记者手记
红色基因、古建风华、绿色生态在帽村文化会客厅交融共振,让乡村振兴焕发出蓬勃力量。从“闲置空间”到“文化地标”“精神家园”“产业枢纽”,帽村文化会客厅创建模式有创新,成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