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让有色更出彩更出色
——龙岩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调查
①上杭太阳铜业年产5万吨漆包线生产线加紧设备安装。通讯员 林斯乾 阙磊鑫 摄
②紫金铜箔企业生产车间。通讯员 林斯乾 摄
③长汀金龙稀土磁性材料机加工产业园内作业一角。龙媒体记者 方晨颖 摄
④福建鑫鹭钨业总控室(企业提供)。
■龙岩市融媒体中心“经济观察”记者 高秀珍 郭俊龙 李碧雯 通讯员 陈炳林 邹晓欢
紫金山下,铜水奔涌映照着千亿集群的雄心;稀土园内,磁材闪烁折射出科技制造的曙光。盛夏的闽西大地,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热潮比气温更盛——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广州工控集团与紫金矿业集团共同投资10亿元建设广闽铜业年产3.5万吨冷轧高精铜板带项目(一期)有序建设;金龙稀土5000吨节能电机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项目开工建设中;紫金贵金属新增银粉等项目批量试生产中......
今年以来,闽西大地的有色金属产业持续升温,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奏响了转型升级的“金色乐章”。当前,产业发展态势如何?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如何实现突破?连日来,记者深入有色金属企业、产业园区与相关部门,探寻这条金色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密码。
集群成势
打造发展新高地
有色金属产业是龙岩市支柱产业,细分产业主要有铜产业、金银等稀贵金属产业和稀土产业。记者从市工信局获悉,全市有色金属规上企业72家,2024年实现产值1497.1亿元,比增4.2%;2025年1至5月,产值持续稳健增长,达到689.5亿元,比增2.7%。
龙岩市有色金属产业各细分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铜产业:核心布局在上杭县,形成“铜矿开采、冶炼-铜加工-下游深加工应用”完整产业链及循环经济体系。以紫金山铜矿和紫金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形成了铜精矿年产能8万吨(金属量)、阴极铜年产能40万吨,并延伸发展铜杆、铜板带、铜管等产品为主的年产能达30万吨铜加工产业;以铜加工产品为基础,进一步向下游延伸发展电线电缆、电源线、接插件、汽车线束等多种深加工产品和终端产品;循环经济方面,通过对铜冶炼副产硫酸和相关固废的综合利用,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还延伸发展电子级特种含氟气体、含氟新能源材料、三元前驱体等新材料。
——稀贵金属产业:依托紫金山金矿资源,形成了以紫金矿业集团股份公司为龙头的“金矿开采-冶炼-深加工”全产业链。全市有7家黄金白银等工业企业,其中上杭5家、武平2家。
——稀土产业:以福建(龙岩)稀土工业园区为发展平台,已形成“稀土开采-分离冶炼-稀土功能材料-下游应用”较为完整的稀土产业链,重点打造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3条产业链。六大稀土集团之一的厦门钨业,央企中石油、中电科,以及世界500强外资企业信越化学等稀土深加工企业纷纷落户我市,已投产20余个稀土分离及深加工项目。
产业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政策的精心浇灌。我市将有色金属产业作为“2+4”产业布局重点打造的支柱产业来培育,编制《龙岩市“十四五”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措施等政策,并对紫金矿业、太阳铜业、金龙稀土等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支持。与此同时,深化“千名干部挂千企”活动,市、县两级政府各指定一名领导挂钩企业,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目前,全市有色金属产业拥有紫金矿业集团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金龙稀土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福建紫金铜业、紫金佳博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
在政策“大礼包”给力下,铜、稀贵金属、稀土等产业在龙岩这片红色土地齐头并进,共同撑起了有色金属产业的“骨架支柱”。
向新驱动
激活产业新动能
日前,在长汀,一场稀土新材料产业技能大赛激烈上演,33名技术能手展现了稀土产业工人的精湛技艺和创新活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为产业发展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昨日,长汀县稀土产业服务中心主任林立山如是说。
该县大力实施“双招双引”机制,依托龙头企业资源,推动“以才引才、以团队引团队”。目前,稀土产业链已集聚硕士150人、博士15人、博士后5人,认定省级高层次人才13人,并设立金龙稀土、贝思科、鸣友新材料等3个“人才飞地”。其中,金龙稀土公司累计专利申请超1000项,磁性材料专利拥有量全国第一,近4年专利申请量全球领先。“长汀已集聚稀土企业22家,其中规上企业14家、亿元企业7家,2024年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较2010年增长10倍,今年1-5月实现产值34.54亿元,比增25%,先后入选全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林立山说。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围绕“产城人”融合发展需求,我市全力提升“筑巢引凤”硬环境。完善上杭工业园区、蛟洋工业园区、长汀稀土工业园区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与服务水平,加强园区生活功能配套建设,提升园区规划并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加快引进和集聚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吸引相关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
同时,产学研融合正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在龙岩学院的有色金属产业研究院,研究人员正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这是联合福建紫金铜业有限公司开展的‘大气环境下制备新型铜镍硅镁合金带材的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将大幅提升龙岩地区高端铜合金产业技术水平,实现高端产品进口替代。”龙岩市有色金属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吴鹏向记者介绍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之一。该研究院由紫金矿业与龙岩学院共建,自2023年10月成立以来开展70余次企业调研,梳理30项技术需求,签订15项横向合同,转化8项成果,授权10件发明专利。
技术升级转型为传统产业插上翅膀。去年,福建紫金贵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圆满完成二期技改,新增的银粉、氰化亚铜、亚硫酸金钠等产品生产线悉数建成,目前已顺利进入批量试生产阶段。值得关注的是,生产线全程采用PLC智能操控,较传统模式减少约30%的人员配置,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据公司总经理陈期生介绍,公司通过开发无PVP银粉高端制备技术、亚硫酸金钠产品工艺实施升级改进、生产废水处理中引入高效还原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创新实现提质增效。“凭借多年来的深耕细作,公司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呈跨越式增长,到2024年公司总产值突破80亿元,今年上半年,公司总资产达6.27亿元,比增29.05%,营业收入更是攀升至50.09亿元,已完成年度计划的52.84%。”陈期生说。
深耕铜杆、铜线等产品领域的福建上杭太阳铜业有限公司,在2018年即投资5亿元引进美国南线公司SCR-4500生产线及国内配套设备,实现年产22万吨连铸连轧铜杆项目顺利投产,代表世界最先进的电工铜杆制造水平。“公司注重技术研发与创新,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成立了专业技术团队,先后取得23项专利。通过5次技术改造,公司成为福建省电工用铜产品的龙头企业。我们还创新变革生产模式,将‘以销定产’调整为‘以产定销’,通过生产计划前置与排产优化,客户满意度显著提升。”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徐长宝说。
用数字化、智能化为传统矿业、冶炼行业赋能,重点矿山、冶炼企业生产过程已基本实现自动化,紫金铜业铜冶炼、中稀金龙稀土分离生产线实现了全流程自动控制。
逐绿而行
重塑发展新优势
在上杭工业园区蛟洋新材料产业园的紫金铜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进行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阴极铜的生产,整个车间高效、有序、机械自动化程度让人眼前一亮。
作为上杭县千亿金铜产业的“龙头企业”,近年来紫金铜业持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强上下游联动,坚持从原料选择、产品制造、销售物流等方面不断探索循环经济绿色发展道路,实现外循环环环相扣、内循环变废为宝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去年,紫金铜业在产品提纯上取得新突破,通过技改,从碲化铜中提炼出纯度达99.95%的金属碲,大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2024年,公司工业产值达342亿元以上。”该公司副总经理李耀泉说。
而作为紫金铜业铜冶炼项目的下游企业,瓮福紫金充分利用园区内完善的产业链,专注于磷肥、磷化工产品的生产。在科学管理与市场机遇的双重驱动下,瓮福紫金与紫金铜业紧密合作,既解决了瓮福紫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原材料供应保障问题,又解决了紫金铜业有限公司硫酸消耗难题。
以循环经济为引擎、绿色发展为方向,上杭蛟洋新材料产业园区构建起了一个企业“变废为宝”、相互关联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我们蛟洋新材料产业园区作为
省级循环经济园区,依托龙头企业紫金铜业有限公司40万吨阴极铜和配套副产100万吨硫酸,重点发展金铜冶炼及深加工、硫磷氟等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聚焦主导产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链。”上杭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蓝俊说。
绿色转型,是龙岩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市通过打造标杆企业、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等方式推动有色金属产业绿色发展,紫金铜业、紫金黄金冶炼、金龙稀土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紫金铜业获批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新一代绿色高效提炼稀贵金属技术及应用”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金龙稀土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获批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龙岩稀土开发公司与金龙稀土公司稀土开采与分离项目获批工信部绿色制造集成项目。
在长汀策武,欣意稀土铝合金电缆项目两条生产线已试产。“加入稀土元素后,铝合金电缆导电性能提升10%以上,还具有抗氧化、耐高低温、寿命长、成本低的特点。”车间主管何志成说,该项目由福建欣意合金电缆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2亿元建设,达产后将形成5万吨年产能,年产值约5亿元,是稀土应用领域绿色转型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钨作为自然界中熔点最高的金属,其产业在龙岩的发展同样势
头迅猛。2018年11月,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福建鑫鹭钨业有限公
司在龙雁经济开发区落户。该公司自成立之初便将绿色理念融入生产线设计,建设的APT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采用的环保工艺较传统工艺减排90%以上。短短数年便展现出强劲的成长力,2024年公司年产值已超11亿元,稳稳占据龙岩钨冶炼产业头部位置。
让有色“出彩”更“出色”。这条金色产业链发展的“龙岩密码”,就是坚持集群发展、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力争2030年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龙岩有色金属产业的目标坚定而自信。接下来,龙岩将发挥金铜、稀土等矿产资源优势,向产业链两端延伸“矿业+”产业,做强有色金属千亿产业集群。
经济随笔
聚势成链 深耕做强
有色金属产业是我市特色优势产业,金铜、稀土是红土地发展的“宝”。我们欣喜地看到,龙岩有色金属产业各细分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显著,已然聚势成链,不断茁壮成长,这离不开规划的引领、政策的助力,也是创新驱动、绿色理念结出的“果”。
目前,龙岩有色金属产业年产值已近1500亿元,正朝着5年后突破2000亿元的目标迈进。在做大规模的同时,更为关键的是做强内核,这就必须深耕细作,在产业链延伸拓展、技术攻关、产品创新、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发掘潜能、发挥优势,并且根据市场变动,及时调整策略,从而让“有色”更“出色”。
(莫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