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建议——

优化营商环境 促进园区提质增效


龙媒体记者 刘菲菲 通讯员 麻小洁

近年来,我市聚焦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工业强市”战略,各个产业园区不断发展,初步形成以有色金属、机械装备为主导,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2+4”工业产业体系,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然而,随着各个产业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中的短板也逐渐显现。如何破局,让园区真正成为产业集聚的“聚宝盆”和“新高地”?市政协委员在深入调研后,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

培育专业团队

走进龙岩的多个产业园区,不难发现,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已成为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之一。调研中发现,许多园区干部由行政部门调入,虽然具备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但在经济发展、工业提升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却相对匮乏。

“园区不是行政机关的延伸,而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市政协委员詹萃芳指出,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改变管理团队的构成和运作方式。她建议,结合特色产业园区的定位,选育一批懂产业、善管理、强服务的运营服务团队。这些团队成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詹萃芳提出了对策:一是组织团队成员与企业进行岗位交流,深入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企业需求;二是定期参与外出考察、专业论坛等活动,拓宽视野,提升能力;三是建立奖惩机制,激励团队成员积极尽责履职,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强化服务效能

如果说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是园区发展的“硬条件”,那么服务能力则是园区吸引企业的“软实力”之一。当前,龙岩各产业园区在与企业沟通、政策传达、问题解决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针对这一问题,市政协委员建议打造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将金融、技术、土地、人才、市场、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服务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站式解决方案。“通过数字化手段,我们可以实现政策信息的精准推送、企业需求的快速响应和问题解决的闭环管理。”詹萃芳认为,特别是要强化产业数字化、智改数转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推动特色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

政策资金支持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道路上,政策和资金是两大关键要素。市政协委员在调研中发现,虽然相关部门在各自领域中出台了丰富的扶持政策,但缺乏对特色产业园区系统性规划和综合性考量的政策集成。

“政策要落地生根,必须形成合力。”詹萃芳建议,由市级层面统筹出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同时,要加大对园区运营主体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其给予厂房租金优惠、减少租金涨幅,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工业厂房分割转让。

在资金支持方面,建议市级层面整合现有产业资金,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立园区产业投资专项基金。该基金将重点支持战略新兴产业项目、主导产业链项目、科技创新以及创新型企业上市等领域。此外,还要建立园区、企业和金融机构“三方”常态化对接机制,每月组织一次对接活动,“点对点”“一对一”解决企业资金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