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下洋中川围绕传统文化、侨乡文化打造“1+N”文化会客厅——

翰墨生金 古村新生


龙媒体记者 刘玉荣 邱婷 应瑛

在永定下洋镇的层峦叠翠间,中川古村如一把半开折扇铺展于山坡。15日,一阵酣畅淋漓的夏雨过后,阳光洒在全国最大的《兰亭集序》青石照壁。永定区乡村振兴特派员、翰墨中川艺术总监王永昌正指导十余名中小学生运笔挥毫——中川村特色公益书法班即将在此启幕。

“以前写字手抖使不上劲儿,老师帮我纠正握笔姿势后,笔画更稳,字也更有筋骨了。”永定一中学生胡嘉雯向记者展示她的书法习作。宣纸上墨迹的蜕变,印证着这座国家级传统村落正以翰墨为弦,唱响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强音。

翰墨飘香激活千年古村

中川不仅是著名侨乡,素有“文武世家”美誉,更传颂着“一门五进士”“三代四司马”“父子进士”等佳话,赓续了胡子春、胡文虎等“六大名人”的爱国爱乡薪火。

“中川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用中国传统文化激活传统村落,以翰墨唤醒古村自信、文化自信。”王永昌介绍,中川立足现有资源,充分盘活侨乡别墅、土木建筑、老祠堂等闲置资源,有效整合有形的物理空间,深入挖掘无形的文化资源,以翰墨中川侨乡艺术小镇暨研修研学基地为“1”核心,串联胡文虎纪念馆、侨史馆、胡氏家庙、中川古街、胡一川艺术馆等“N”个文化点,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1+N”空间聚合,打造集侨乡文化、民俗文化、书画艺术等为一体的乡村文化会客厅。

如今,安逸静谧的中川古村,形式多样的文化会客厅,内容丰富的文化载体,既是展现中川文化底蕴的靓丽风景线,群众以文会友、学习交流的好去处,更成了连接海外华侨的桥梁。上月末,40余名印尼华裔青少年来到中川村,沉浸式体验了一把汉字与书法的魅力,印尼华裔青少年纷纷赞叹不虚此行。

“村企共建”书写振兴新篇

在中川村,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依托侨资乡贤资源,中川村不断拓展乡村经济发展路径。一方面,中川村借助胡文虎基金会、香港胡氏宗亲会等华侨组织的力量,吸引侨胞回乡兴业,推动马山岗炮台公园建设,设立胡文虎基金会奖学金,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另一方面,把握穗龙对口合作机遇,主动对接广州美术学院,合作打造中川社会美育综合研学基地和“魅力侨乡”研学品牌,让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以文会友、以文铸魂、以文惠民、以文兴业,过去一年,中川村通过文化会客厅资源,积极探索‘村企共建’的模式,盘活闲置资源,打造集研学、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文化会客厅。”中川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高艺贵介绍,通过“企业运营+文化打造”的联动机制,已吸引20余个团体近万人次参观游览,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创收双赢。“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文化为纽带,提升中川村侨乡文化会客厅功能,塑造更具辨识度、传播力的特色文化品牌。”高艺贵说。

“中川村,好地方,东面有座马山岗,西面有个祖公堂......”这首传唱百年的童谣,如今正随着下洋镇中川乡村文化会客厅的建设被重新诠释。改造后的侨乡别墅亮起了温暖灯火、即将落成的“荣盛楼”民宿项目也将接纳更多来自八方的游客,在这里,文化的厚重与时代的活力和谐共生,共同搭起一座文化之桥。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中川村以乡村文化会客厅为支点,撬动了侨乡沉睡的资源,让散落的文化珍珠串成链。桥的这头,是侨胞带回的乡贤资源;桥的那头,是故乡坚守的文化根脉。当海内外中川人在乡村文化会客厅相遇时,他们传承的不只是历史与故事,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薪火相传。这或许就是“以文化人”最生动的诠释:让传统滋养当下,让当下激活传统,在双向奔赴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