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千年文脉绽芳华
——龙岩市推进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纪实
■龙媒体记者 罗玉文
激情盛夏,闽西人民收到了一则振奋人心的喜讯:
文旅部近日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等7个实验区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实验区获评以来,我市秉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对传承千年的客家文化进行整体保护、活态传承、持续发展,实验区实现了从“立”起来到“强”起来、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大飞跃。
共建,让实验区“强”起来
龙岩,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千百年来,客家人认识自然、融入自然的智慧,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
“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珍视。2017年1月,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保护范围包括我市的永定区和长汀、连城、上杭、武平县,以及三明市的清流、宁化、明溪县。
“闽西客家文化遗产密集丰富、存续状态良好,通过对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客家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可以进一步促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助力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7月14日,龙岩市文旅局党组书记郭浠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实验区自批准设立以来,得到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大力支持,累计下达国家专项资金3937.5万元,并多次来岩调研、全程指导实验区建设。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实验区建设工作,累计下达省级资金1845.1万元,省委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龙岩调研指导实验区建设,多次对实验区建设、文旅融合、文物保护等工作作出指示批示。
支持实验区建设,从中央到地方一以贯之。
龙岩市委、市政府把实验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写入市委全会决定和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全市重点工作统筹推进。将实验区《总体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并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等专门规划相衔接,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建设资金90.02亿元,基本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目标。
2023年1月1日,《龙岩市客家文化保护条例》正式实施。
这是全国第一部客家文化地方性保护法规,由龙岩市文旅局牵头负责,于2022年11月24日获福建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批准,标志着我市客家文化保护法治化、规范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条例对我市客家文化规划与保护、传承与发展、交流与合作、监督与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为客家文化保护构建起科学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对擦亮我市“客家祖地”品牌、打造全球客家文化高地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共享,让实验区“活”起来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龙岩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294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5人。其中,实验区设立以来,新增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25项,新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23人;对16个濒危项目和4个国家级、20个省级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建成非遗综合性展馆市级1家、县级5家,认定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所)66家,建成国家级项目传承人工作室21个、省市级传承人(工艺大师)工作室14个。
随着实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市构建起较完整的国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名录体系,培育数量充实且老中青相结合的传承人队伍,建成一批融入百姓生活的非遗传承场馆,全市非遗传承的实践能力明显提高、非遗活动的热度持续升温,非遗与社会生产、百姓生活更加密切,非遗传承活动在闽西遍地开花。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凝心铸魂,是实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自实验区设立以来,全市文艺院团组织“周周有戏”“戏曲进乡村”2539场,举办“十大群文”“红色文艺轻骑兵”“龙津大家唱·百姓大舞台”等文化惠民活动1000多场次。精心打造客家土楼三部曲《土楼回响》《土楼神韵》《歌剧土楼》,其中《土楼回响》交响乐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唯一金奖;闽西汉剧《王景弘》《魏侃夫》获第九届福建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一等奖),创历史最好成绩。
共赢,让实验区“火”起来
千台无人机同时在夜空亮起,客家非遗烧火龙在汀州古城震撼上演,客家非遗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今年“五一”假期,长汀再次刷新游客接待量,接待游客达53.43万人次,同比增长17.95%;实现旅游收入4.49亿元,同比增长17.64%。
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长汀古城“活态保护”的成功,是我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客家文化内涵,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2025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在“非遗+5A”的双重助力下,冠豸山景区掀起新一轮旅游热潮。“听说冠豸山创5A级景区,特意带家人过来玩,大家都被这里的风景所吸引。”来自漳州的游客林爱萍在游完冠豸山后高兴地表示,回去会跟更多的亲朋好友分享冠豸山美景和客家美食。
蛇年春节期间,冠豸山景区迎来游客量井喷式增长,接待游客12.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03.56万元,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收入较去年同期均增长40%以上,创历史新高。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赞语25周年。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正在闽西大地唱响一场又一场动人的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交响曲”。
——建成全国中小学生非遗研学营地,推出精品研学线路35条,开发非遗精品课程150多门,每年开展非遗研学活动2800多场,参与学生超过24万人次;
——连续举办四届“非遗购物节”,带动非遗产品销售2.95亿元,举办两届客家“非遗奇妙夜”,集中展示全市非遗项目,举行大型游龙踩街巡游,展销各地非遗产品和美食,吸引近60万人次游客热情参与,带动非遗产品销售4.57亿元;
——连续举办三届文旅“客家美食宴”大赛,推出一县一桌菜、一县一名人宴,一菜一故事,致力于将客家菜打造成“中国第九大菜系”,带动非遗美食销售达6.5亿元,相关做法获省委主要领导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在闽西大地,文化遗产不再是沉睡的记忆,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