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
■范晓莲
晨光熹微,老樟树的枝叶在风中簌簌作响,像在低吟一首古老的歌谣。我轻轻推开斑驳的院门,青砖地上浮动的光影,恍若时光的涟漪。
院角,那只沉默的大水缸突然撞进眼帘,缸壁裂痕如虬枝般蜿蜒。半池浊水,荡漾着流云。指尖轻触,水面瞬间漾开,碎影恍惚间,映出了父亲的身影。那时,父亲是村支书,一颗心都拴在村里的大小事情上。每天总在村部与田间奔走,裤脚永远沾着泥土。家中灶膛的火光,常映亮他被日头晒得黝黑的脸。他虽忙,但只要在家,总会为家人燃起灶火。灶膛里噼啪作响。油灯下,那句“我是支书,得为大家多想一步,多干一点”的实在话,和着柴火的噼啪声,在屋里回响。屋子不大,却因他的担当和灶火的暖意,让人心安。父亲的身影,是这光影里最坚实的依靠。
屋中,一只铁盒子静卧墙角。铁盒生凉,红漆剥落。掀开盒盖,里面躺着一张旧粮票,已是发黄卷边,“1978”的字样却清晰如昨。指尖抚过粗糙的纸面,眼前仿佛出现人们手攥粮票,排队等着领粮的场景。队伍排得老长,大家安静地等待,眼神里透着对好日子的盼头。父亲也在其中。作为支书的他,自家日子要操心,全村人的饭碗更是大事。那些年,为了让大伙儿吃饱饭,他不知跑了多少路,操了多少心。他奔忙的身影,就是那个年代咱们村最真实的模样,也是他们那代人实实在在扛起的担子。
箱子深处,压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那枚党徽依然红得鲜亮。“七一留念”四个有力的字,把时间定在了1984年的夏天。照片里,父亲正带着大伙儿修水渠。锄头扬起落下,汗珠子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淌,滴在干巴巴的地上。脸上扬着笑,浑身充满了干劲。他就是这样,带着大家修路、引水、想法子搞生产,用脚踏实地的行动,践行着一名党员的职责。他们憋着一股劲,就想让家乡变个样。
暮色中的老樟树簌簌摇动,新叶旧叶沙沙细语。这株活了一百多年的老树,根扎得又深又广,在地下紧紧相连。我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樟树叶,忽然明白了:父辈们留下的那股子心气儿,就像这大树的根脉,在岁月里从未断绝。它不是刻在石头上的死物,而是活的精神,是代代相传的火种。他们把心,把盼头,都深深种进了这片土地。如今,这心意已长成参天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
老屋的灯一盏盏亮起,映得青砖泛着暖意。时光的印记,刻在老墙的砖缝里,藏在褪色的粮票和照片中,最终都化成了老樟树身上一圈圈的年轮。这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如同泥土里深埋的根须,无声却有力。它既推着我们向前,也稳稳地托举着我们。
就学那老樟树吧!把根往深里扎,把枝叶往高处长。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默默地,刻下自己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