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匠心筑虹六百载
——“客家风雨廊桥明珠”连城永隆桥寻访记
■龙媒体记者 曾燕福 通讯员 罗怡芳
一桥通两岸,便捷促发展。
仲夏的连城县莒溪镇璧洲村,一片青翠中,永隆桥如长虹卧波,横跨在莒溪河之上。
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的客家风雨廊桥,俗称木屋桥,历经648载风雨洗礼,桥下枕木未腐,桥身榫卯如初,至今仍承载着村民的日常往来,被誉为客家风雨廊桥的明珠。它以巧夺天工的蛇形构造和“千年不坏”的传奇,成为客家工匠智慧和古代桥梁技艺的生动写照。
2001年,永隆桥被福建省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闽西境内最为古老且最具代表性的客家风雨廊桥之一,如今更是成为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中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近日,记者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璧洲村,探寻这座古桥的匠心密码与时代价值。
接续发展的乡愁长虹
驱车来到璧洲村口,翘角飞檐、青砖黛瓦、古朴动人的“文化三景”映入眼帘:永隆桥、天后宫、文昌阁一体相连,格外显目。
其中的永隆桥,顺山脉而建,桥长99米、宽6米、高7.5米,南北走向、六孔等跨。桥墩由花岗岩条石砌成;桥身采用圆枕木堆叠成倒梯形,共七层,纵横迭铺;桥面铺设鹅卵石,桥上建有桥屋,25组100根木柱支撑硬山式屋顶,屋檐两侧的双层薄木棚巧妙地伸出桥面,形成风雨披;桥北建重檐歇山式顶阁楼,名“仙宫”,桥中和桥南各建起一座单檐歇山式桥亭。
阳光照射下的永隆桥,造型美观、古朴雅致,桥身侧于溪中,水光山色、相映生辉。
对于当地人而言,永隆桥是刻在基因里的乡愁符号。桥下潺潺的莒溪水、桥上斑驳的鹅卵石路面,记录着无数代人的童年嬉戏、商旅往来与家族迁徙。年过八旬的村民林阿婆回忆:“小时候跟着大人挑担过桥去赶圩,桥廊里歇脚的人总爱讲古,如今听着水声还能想起那些故事。”
这座桥曾是古代闽西重要的交通枢纽。明清时期,莒溪河通舟楫,永隆桥连接汀州府与漳州府的商道,桥上廊屋为商旅遮风避雨,桥头集市汇聚连城土纸、莒溪柑橘等山货,催生了区域经济的繁荣。连城县退休教师、闽西客家联谊会会员林家新说,永隆桥亲历了明清时期莒溪造纸业的兴盛,同时也见证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莒溪因柑橘产业兴起,从而带来的“一棵柑橘树富半村”的产业振兴佳话。
即便在现代交通发达的今天,永隆桥仍延续着实用功能。村民每日穿行其间,孩童放学嬉戏于桥廊,游客驻足拍照打卡。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已成为当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载体。近年来,璧洲村以永隆桥为核心,联动文昌阁、天后宫打造“文化三景”,开发非遗研学、古村旅游等业态。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约150万元。
“这座桥教会我们‘守旧’也要学会‘用旧’。”莒溪镇乡村振兴办干部卢秋萍说。通过举办“南宋灯笼节”“廊桥音乐会”等活动,永隆桥从静态文物转化为动态文化IP。桥畔的千亩油菜花田与古樟树群,同样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蝴蝶兰种苗基地等文旅产业企业落户,总投资超5.5亿元。
匠心营造的智慧密码
一凿一斧见真章,一木一石显智慧。不用一钉一铆,全桥木石质结构的永隆桥缘何屹立六百余年不倒,其中的奥秘就藏在每一处构造细节中。
永隆桥的建造历程,堪称一部微缩的明代桥梁营造史诗,其在选材用料、构造设计、防洪维护等方面无不彰显出古人建桥的智慧。
墩基结构千年固。史载,当年工匠们以精湛的手艺,用花岗岩条石砌筑五墩的桥基,墩体坚固沉稳,再以七层圆木呈倒梯形纵横叠涩,向南北延伸,形成独特的伸臂式桥梁结构。连城县旅游发展中心主任、文物保护专业人士邹立标介绍,这种工艺需将每根枕木精准开凿榫眼,层层咬合时误差不得超过半指,否则承重失衡便会让建桥前功尽弃。桥基底下由大松圆木做成的墩基,经历了数百年负荷,一直没调换,仍不腐朽,验证了“水浸千年松,风吹万载杉”的取材之道。
构造选材显巧思。100根木柱支撑的硬山式屋顶,22开间穿斗式构架,双层薄木板风雨披,每一处细节都暗含力学智慧。在林家新的带领下,我们仔细观察了桥梁构造的每一处细节,他指着桥屋上的双层薄木板解释:“这些构件看似随意摆放,实则都是经过精心计算的,它们以一定的角度倾斜,既能分散风力,又让瓦顶雨水顺流而下不渗漏。”
防洪维护有创举。为保护桥墩、抵御洪水侵袭,工匠们在桥下游约30米处巧妙地修筑了一座石陂拦河坝,以缓解水势。这一创举使得永隆桥六百余年来,即便遭遇特大洪水,桥墩也依然稳如泰山。林家新解释,桥墩底部条石交错堆叠,桥墩劈水的三角区设计为露天鱼脊背造型,有效引导水流,减少水流对桥墩的直接冲击,从而提高桥墩的稳定性、耐久性、美观性,再加上拦河坝的作用,科学分散了水流冲击力,增强了桥梁的景观效果。“虽经几百年风雨冲蚀,永隆桥至今未受损毁,这其中桥下的拦洪坝在防洪抗旱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创举在省内古桥中实属罕见,彰显了古代水利智慧的现代价值。”
美学设计寓功能。永隆桥的独特,更在于其“以形寓灵”的设计哲学。整桥按蛇形造意:桥北仙宫阁为蛇头,两侧圆窗恰似蛇眼;22开间的桥身仿若蛇骨,鳞次栉比的瓦顶好比蛇鳞;26米长的露天引桥则像灵动的蛇尾。
这种匠心在细节处随处可见。桥面铺就的鹅卵石,全部选自河床,按“三横两竖”巧妙布局排列,既透气又能增加整桥的重量,增强桥梁的稳定性,同时能使桥梁与桥屋形成物理隔离,降低火灾隐患;风雨披的双层薄木板则留有伸缩缝,确保热胀冷缩不变形;就连桥屋的瓦片也特意烧制成“阴阳瓦”,凹面向内可聚音,凸面向外利排水。这些设计兼顾实用与审美,堪称明代桥梁的活态教科书。
国内著名古桥梁专家、福建理工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教授姚洪峰在编制永隆桥维修保护方案时赞叹:永隆桥的“叠涩如鳞”工艺,恰似一条沉睡山水间的木构巨龙,承载着古代工匠超越材料限制的智慧,成为传承千年营造文明的时空坐标。
客家文脉的精神坐标
永隆桥不仅连通两岸,更是承载着闽西客家人的精神图腾。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通者”,更是闽西精神文脉的“守护者”,见证着从宋明风华到革命烽火,再到文化自信的千年传承。
桥南处,文昌阁与天后宫的并立,既体现出当地客家人对文脉的尊崇,也是其对海洋信仰的延续,体现了当地客家人“耕读传家”与“向海而生”的双重文化基因。
禁碑立桥头。六百年前,为保护村庄农林牧副渔的长足发展,保障人畜的健康安全,桥北入口处竖有一路碑,石碑上凿字:宪严奉禁,乞丐匪类毋许入境,如有抗须送究不宥。意指乞丐土匪不许进村捣乱做坏事,如有违抗者送公堂追究责任,决不原谅。至今,石碑还保存完好,碑高70厘米,宽40厘米,厚度18厘米。这块禁碑,既是村规禁令,更体现璧洲村民共同保护全村平安、维护社会安定的大家风范。如今这一严苛律令,已演变为村民公约“共护乡梓”。其带来的当地林氏家训“气必正,心必厚,事必公,用必俭,学必勤,动必端,言必谨;事君必忠敬,居官必廉慎,处乡里必和平”、吴氏家训“孝悌忠信”等,至今仍是乡风文明的基石。
星火照廊桥。据当地“五老人员”回忆,1929年秋,红军经永隆桥进驻璧洲,19岁的璧洲青年林庆新在此参军,后于蕉岭战役牺牲。永隆桥及周边古建筑至今留存了不少如“打土豪分田地”等土地革命时期的红色标语,当地将其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的永隆桥,成为当地人连接情感与回忆的“生命线”,也升华为精神图腾,孕育出新的能量:改革开放以来,璧洲村获全国劳模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2人,获省劳模2人、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省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
非遗活传承。每年元宵和“二月二”,村民都要在桥廊悬挂南宋式灯笼,游龙灯队伍蜿蜒如河。这是璧洲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从南宋时期一直传承下来的民俗活动,完整保留着南宋时期制造灯笼的精湛技艺,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被民间称为“南宋灯笼活化石”。
如今,永隆桥周边一带已打造成集桥、宫、阁为一体的“璧洲三宝”文化旅游景区。通过举办“廊桥文化节”“游花灯”等非遗活动,永隆桥的文化价值被转化为经济动能,带动了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业态的发展,实现了“保护-利用-发展”的良性循环。在今年“二月二”灯笼节,永隆桥单日吸引游客逾万人,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收入增长40%。
文脉永赓续。璧洲村乡村文化公园、文化景观、乡村舞台等文化设施一应俱全。借助我市在璧洲村打造乡村文化会客厅契机,璧洲村加速将古建筑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以展陈等形式链接古今、赓续文脉,让桥文化从“乡土记忆”跃升为“文化符号”。
“做一事,终一生。”是这座桥留给当地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孕育了璧洲独特的文化基因。福建省委原书记项南晚年为该桥题匾时嘱咐当地一定要把永隆桥保护好。
暮色下,永隆桥上的南宋样式灯笼倒映河面,与文昌阁飞檐共绘成一幅流动的画卷。桥头公园里,村民们正用客家山歌传唱永隆桥的故事:“杉木枕头七层叠呀,风雨再大也不斜......”歌声飘过六百余年的鹅卵石桥面,仿佛在与历史对话:真正的匠心,从来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奔涌的江河——它从历史中走来,正谱写着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篇章。
记者手记
在永隆桥的探访中,最打动我们的不是它的古老,而是它的“活着”。六百余年来,它从商道驿站变为精神地标,从交通纽带转型文化引擎。这种生命力,正是闽西推进“红色+绿色+古色+特色”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保护一座桥,本质是传承一方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接续描绘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美丽乡村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