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井”故事所想到的


同心挖井(雕塑)宋客 摄

赖抡新

江西瑞金“红井”的故事,诠释了共产党人时时处处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宽广襟怀。共产党人正是心怀崇高的理想信念,通过更多基层干部率先垂范,无私奉献,从而引领广大群众为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赴汤蹈火,英勇奋斗!

第三次反“围剿”时,江西兴国县长冈乡新溪村代表主任、共产党员彭国亮承担了为红军筹集军粮的任务。由于刚遭敌人进攻骚扰,又正值青黄不接,筹粮面临困难。彭国亮家本只需交100斤粮,他却捐了200斤,还代一位孤寡老人交了50斤。由于缺粮,他自己一家以青菜、野菜度日,他变卖了妻子的嫁妆,步行200里到外地采买回的粮食却全部用于救济缺粮村民。去区里开会,他由于饥饿晕倒在回村的路上。他认为“做党员当干部,就是要模范带头”。

1932年夏荒缺粮,兴国县长冈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昌宝进村调查时,发现有3个人没有饭吃,乡政府和互济会马上捐米救济他们,并决定红军家属生活有困难的,由政府和互济会负责接济。有个红军家庭的小孩生疮,他亲自上山采草药,帮助治好了病;贫农马荣海的房子失火烧了一间半,乡苏政府立即指示互济会予以帮助,资助了马荣海6吊多钱,又发动群众帮工帮料,仅用3天就帮马荣海盖好了新房。

人民群众在共产党、工农政府的贴心服务中,体会到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而奋斗的党,共产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国家、民族与个人的希望所在,因此跟定共产党,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党的前途命运、与革命事业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抛家舍业在所不惜,流血牺牲心甘情愿。苏区群众竭尽全力、倾其所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强大的敌人作不屈的斗争。

沙洲坝贫苦农民杨荣显有八个儿子,他先后送七个儿子参加红军,均牺牲在战场上,剩下一个最小的儿子,毛泽东、彭德怀等红军领导再也不同意其上战场了,但杨荣显老人忍着悲痛坚持把最后一个儿子也送去当了红军,结果也牺牲在战场上。

叶坪乡华屋村,17名后生响应苏维埃政府“扩红”号召,结伴参加红军。临别前,他们在村后头的祖山上,与家人一起栽下一棵松树,并挂上自己的姓名。17棵松树早已长成参天大树,顶天立地、直指苍穹,但17位青年却再也没能回来。

被誉为“共和国第一军嫂”的瑞金武阳乡石水村陈发姑,1931年,她的丈夫朱吉薰参加红军,自己也成了村里的妇女干部。丈夫随队伍长征后,陈发姑受尽敌人的折磨、迫害。虽然丈夫杳无音讯,但她坚信丈夫一定会回来。她每天倚门守望,每年为丈夫打一双草鞋。1958年,她挑着24双草鞋住进了政府的光荣院,直至2008年9月以115岁高龄离世,一直没有等到丈夫回来。

当年,“父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的感人场面时时在苏区乡村发生。就人力方面,当时赣南苏区总人口约240万人,参加红军33万余人,参战支前60余万人,留下名字的烈士10.8万余人。中央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叫嚣“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红都”瑞金遭到灭绝人性的摧残。1928年全县人口27.81万人,到1949年全县人口仅18.46万人,付出了“断代”性的惨重代价。兴国县有革命烈士5万多名,烈士人数之多为全国之最。

“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正是有了人民群众构筑的铜墙铁壁,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才得以胜利,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苏区人民用血泪写就的壮丽诗行!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一首首苏区山歌,唱出了多少共产党人的忠诚、执着,饱含了多少苏区百姓的赞许、爱戴,寄托了多少党群、干群亲如一家的深情、信任,抒写着人民群众的几多思恋、几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