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市政协委员“把脉”家政服务行业,建议:
规范服务标准 提升服务质量
■融媒体记者 刘菲菲 通讯员 麻小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从育婴照护到居家养老,从家电清洗到收纳整理,家政服务正深度关联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场景。
然而,行业规范缺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制约着家政服务行业发展。市政协委员通过调研走访,直击行业痛点,从标准化监管、权益化保障等方面提出建议,推动行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飞跃。
低门槛 缺规范 矛盾显
市政协委员们了解到,当前我市家政服务行业市场准入门槛低,一些家政服务企业“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部手机”即可开展业务;各类家政服务平台迅速崛起,行业竞争愈加激烈。目前,家政服务企业基本都是以中介式、会员式管理模式为主,这种经营模式下,企业以收取中介费、会员费为主要赢利点,利润较低。
市场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家政服务行业在资质认定、监管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服务质量、服务流程、服务收费标准。以母婴护理培训为例,多数培训机构准入门槛低,培训方式各异,培训内容不一,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方式、标准化的培训内容。
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供需矛盾突出。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工作内容杂而细,还需要与不同类型的雇主接触,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而现有从业人员主要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失业再就业群体,有的原本受教育程度不高,有的未参加过岗前培训,导致家政服务质量良莠不齐。
规范行业发展
针对家政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市政协委员建议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信用惩戒”治理体系。在政府层面,制定适合家政服务行业发展的管理办法,对企业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从业者资质、服务评价、奖惩记录的全流程可追溯。在行业层面,企业履行行业自律公约,推动出台覆盖服务流程、安全规范、纠纷处理的行业标准,让“照顾失能老人需哪些资质”“照顾婴幼儿是否需要育婴证”等细节均有章可循。同时,适时开展家政服务品牌建设,培育一批规模化、品牌化的员工制企业,破解家政服务业供需信息不对等的困局。
提升职业技能
由于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常面临“工作不稳定、权益难保障”的困境,市政协委员温胜连呼吁,提升从业人员保障水平,可尝试“社保+商保”双保险体系: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涵盖意外伤害、财产损失、雇主责任的家政专属险种,降低企业用工风险;并推动家政服务企业规范劳动合同签订,保障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采访中,市政协委员们表示,要打破刻板印象,通过技能认证、职称评定、荣誉表彰等机制,让家政服务从业人员获得职业尊严。健全职业化培训体系,完善职业化发展通道,引进年轻化就业群体,全面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引导家政服务公司制定员工成长赋能计划,给予从业人员更多的荣誉激励,提升职业荣誉感,建立相应的政策和社会支持体系,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爱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