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历史人物是历史长河中最鲜活的元素
——《闽西历史人物研究》概述
■中共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龙岩地处福建西部,通称闽西,是中国唯一以“龙”命名的地级市。这里历史悠久,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朝历代都曾出现一些对龙岩政治经济社会有重大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他们的杰出贡献,已积淀成为龙岩历史文化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一张张亮丽的“城市名片”,激励后人团结奋进。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为“打好‘五张牌’,建设新龙岩”和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党史方志力量,2023年12月开始,根据中共龙岩市委要求,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迅速行动,组织力量开展了闽西历史人物研究。
闽西历史人物研究的过程,就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历史文化之旅,让人们得以深入了解历代先贤的整体风貌、巨大贡献、精神特质和独特地位,充分发掘闽西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
闽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闽西区域已有古人类活动。西晋末年,衣冠士族迫于战乱,迈出了南迁的步伐。唐宋之后,又数次大规模南迁。他们或辗转赣南入闽西,或漂泊经闽南到达龙岩,筚路蓝缕,拓垦耕耘,传承着“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文重教、爱国爱乡”的优秀精神品质,形成了客家文化、龙岩闽南河洛文化等多元文化组成的闽西文化。
闽西历史上人才辈出。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精心选择研究对象:在闽西有名声的历史人物;与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一带一路”有关的历史人物;在全国各地有影响的闽西籍历史人物,包括著名的巡抚、总督、知府、县官等方面的历史人物。
列为首批研究对象的50个历史人物都是形象正面、社会影响大、有时代价值的名人。他们中,文官官阶最高为“一门四代五翰林廖冀亨(永定籍)”的第五代孙廖寿恒,担任过清朝吏部尚书、太子少保、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正一品;其次为明朝崇祯年间刑部尚书(正二品)王命璿(龙岩籍),清朝道光年间光禄寺卿、资政大夫(正二品)杨簧(连城籍)。武将官阶最高的是刘国轩(长汀籍),任“天津总兵,封伯,赠太子少保”。创业成功,经济成就影响较大的有“万金油大王”“报业巨子”胡文虎、“锡矿大王”胡子春和一代爱国侨领王源兴等。非闽西籍在岩活动人士,以南宋民族英雄、状元、右丞相、少保、信国公文天祥,清朝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纪晓岚,以及汀州刺史陈剑、曾任长汀知县的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等影响为大。尤其是文天祥,他的英雄遗迹连同不朽诗篇所体现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昭如日月,激励来者!
(二)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明清以后,闽西科宦兴盛。龙岩市籍历代中榜的进士223人。其中,明朝54人、清朝117人。50个历史人物中,科举出身的官员占了二分之一。
闽西籍出身的官员,最显著的特征是效忠朝廷、爱民如子、以德治政、勤政清廉、高风亮节、垂范千古。明代治世能臣马驯,出仕43载,历任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皆得朝廷器重,多次受到嘉奖,官至四川布政司左布政使(从二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名著西陲的黎士弘,人称“黎青天”,是成语“政清狱简”典故的主人公。黎致远,黎士弘之子,为官二十余载,刚正无畏,清廉正直,执法严谨,人称“铁面侍郎”。雍正曾高度评价他:“朕有五个黎侍郎,何愁天下不治!”江左风流谢凝道、谢邦基父子,勤政为民,声著闽粤两省,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和两广总督阮元皆称他是“粤中第一令尹”。谢邦基去世后,林则徐在为其撰写墓志铭中称赞谢氏父子“所至民富,所去民思”。虎门销烟倡议者邓瀛,时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冒死上疏,让皇帝改变圣旨,下令就地销毁鸦片,才有了彪炳史册的“虎门销烟”壮举。此外,还有政简刑清的明大理寺卿刘隆、三代皆登进士榜的刘棠、“一门三大夫”的丘道隆、武状元丁锦堂,等等。
闽西历史人物中,官员最突出的特点是为官清廉、敢于直谏。入传二十四史“循吏”的王源一生敢于谏言,三次蒙受冤屈入狱、三次东山再起官复原职;人们三次为他立坊(“崇德坊”“翰林春坊坊”“丰稔辞金坊”)、多处为其建祠,深得百姓爱戴。与海瑞齐名的清官石应岳,民间流传“总宪(指海瑞)清似水,京兆(指石应岳)白如霜”之谣,赞颂应天府尹石应岳为官清廉,心志洁白无瑕。明代巡按御史蔡梦说,将自己每次办案及公事活动汇编成《日省录》,成为中国监察史上一笔珍贵遗产。
闽西与台湾的关系源远流长。推进祖国统一的清朝名将刘国轩,在北台湾垦殖、崇文兴教的先驱胡焯猷,他们“多次返回大陆家乡,动员和带领宗亲、乡人前往共同开垦”,促进了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台湾现有500万客家人中,由闽西直接迁台的约有70万人,由闽西迁粤东、闽南等地后辗转迁台的有283万人以上。刘国轩,是一个追随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前军大将,一个顺应潮流促使祖国实现统一的总督。在当时台海关系紧张的情势下,刘国轩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力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性选择仍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守卫台海安宁的水师名将邹经,一生奔走于台湾与福建两地,为中国的东南海防立下卓著功勋。根植闽西、广传台湾的定光古佛(郑自严)信俗,历经千百年的播迁,已经成为闽台最典型的客家民间信俗,是海峡两岸增进凝聚力,促进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的重要纽带。
龙岩是福建省重要侨区之一。明代中叶,就有先民漂洋过海、出国谋生。20世纪30年代,闽西的出国人数剧增,其中以永定、新罗为多。华侨经过艰苦创业,拼搏进取,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都涌现出一批著名人物,胡文虎、胡子春、王源兴、周仰云、陈性初、江兆文等是华侨杰出的代表。华侨历来爱国爱乡,关心桑梓建设。胡文虎一生践行“爱国是华侨之天职”信条,“以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被称赞“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习近平同志任上海市委书记时的贺信)。胡子春是晚清时期在中国国内投资最多的华侨,被清政府赐封为邮传部尚书、荣禄大夫。一代爱国侨领王源兴,是近现代闽西历史人物中,涉及政治(侨务)、经济、文化、华侨史等领域均具有研究价值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爱国情怀薪火相传、绵延不尽。他们既是华侨人物,也是与“一带一路”有关的历史人物。涉及“一带一路”,闽西历史人物中还有明朝航海家、外交家王景弘。王景弘八下西洋,历经亚非30余国、60多处聚集点,为开拓海上丝绸之路作出巨大贡献,被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誉为“福建的乡贤”。
闽西文化事业灿烂辉煌,鸿儒名艺代不乏人。邹学圣开启四堡古籍印刷之先河,民间蒙学开拓者林宝树的《元初一》风行闽粤赣边300余年,布衣硕儒邹圣脉增补的《幼学故事琼林》是我国继《三字经》之后最具广泛影响的启蒙读物。明正德以后,闽西画家辈出,闽派绘画奠基人上官周、“画仙”李灿、“诗书画三绝”华嵒的绘画,奇峰崛起,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重要影响。诗文著述则更加繁荣。明代理学家曾汝檀的著作《闽中理学渊源考》被《四库全书》收录。闽粤客家大儒丘复收集编纂的《杭川新风雅集》,被郭沫若称为“客家诗经”,使上杭成为当之无愧的“诗词之乡”。在兴办教育上,有兴办新学、开启民智民心的教育家、诗人康咏,近现代著名法学家、教育家和诗人江庸。康咏创办的汀郡中学堂,是福建最早创办的新学之一。法学大家江庸,曾任北京法政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前身)校长,是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地方志乘,有总纂八县县志的福建方志大家郑丰稔,编纂《临汀汇考》的清代史学家杨澜。张起南,一生制谜万则以上,被誉为中国近现代“谜圣”。包育华,祖孙三代皆名医,“平生立方神奇,以活法见长”。
时光流逝,闽西历史人物镌刻在家乡的文化烙印历久弥新。王源修复龙岩洞,作《龙岩记》,赓续龙岩千年文脉。廖鸿章的《勉学歌》流传至今。王见川的高陂桥对联“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200多年来被楹联界誉为“绝对”,闻名遐迩。“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烟锁济川桥”(汀州太守陈轩诗句),诗人们的低吟浅唱,脍炙人口。康咏《由汀往潮舟中作》一诗“盈盈江水向南流,铁铸艄公纸作舟。三百滩头风浪恶,鹧鸪声里下潮州”,更是在汀、潮两地广为流传。
(三)
非闽西籍历史人物为闽西历史人物研究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色彩。
回望历史,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建置汀州,开启了闽西新的文明发展进程。唐大历四年(769),陈剑任汀州刺史,是汀州的开拓者。陈剑迁州创城,选址卧龙山下白石村(今长汀县城)。汀州从此成为闽粤赣边陲的要冲和物资集散地,以及福建西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2013年,汀州唐宋古城墙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长汀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历史遗存。陈剑“其名与汀相为长久”“民皆德之”。南宋绍定五年(1232),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调任长汀知县。南宋端平三年(1236),为使汀江沿岸的百姓都吃得起盐,宋慈开辟汀江水路,引潮盐入汀。汀江水运成为闽粤赣边区的主要水路交通线,历经元、明、清和民国长盛不衰,给古汀州带来了长久的繁荣和发展。地处九龙江流域的新罗区、漳平市则是另外一种情景。唐垂拱三年(687),漳州刺史陈元光开发漳州,遣部将刘珠华、刘珠成、刘珠福兄弟三人,率部沿九龙江上溯疏浚河道,开辟九龙江河道。其中,九龙江北溪航道发挥运输主渠道作用长达1270年。后人将刘氏三兄弟疏浚九龙江河道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功追神禹”。他们的丰功伟绩泽被后世,奠定了闽西文明发展的坚实基础。
民族英雄文天祥,开府汀州,间道龙岩,留下倒岭、垂珠岭、驻师桥、丞相垒、丞相岩、铜城、丞相祠、景忠祠等众多遗迹。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进军汀州、屯兵上杭,觉民行道,过化闽西:他在汀州古城设立盐关;在上杭祈雨,撰《时雨记》;在武所(中山镇)设社学,施民教化。《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巡考汀州,留下了“一文、双柏、三匾”的文化印记。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萨本栋,带领厦大内迁长汀八年,铸就“南方之强”,挺起祖国东南半壁高等教育。他们在闽西大地上抒发出的人文情怀,丰富提升了闽西的文化品位和历史内涵。
(四)
闽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被誉为红色土地,“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1929年12月,在上杭古田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史称“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新型人民军队在这里定型。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古田主持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这是党和军队建设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闽西,是毛泽东思想重要发祥地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二代领导集体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5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授衔的10位元帅中的9位、10位大将中的8位、57位上将中的33位、177位中将中的113位以及众多少将都曾在闽西进行革命实践、参加战斗。此外,中共许多著名将领,如叶挺、左权、彭雪枫、罗炳辉等都曾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身影。这里还洒下了瞿秋白、何叔衡等中共元老和胡少海、刘安恭、王良、许卓、万永诚、龙腾云等著名红军将领的鲜血。闽西,是将军之乡、长征出发地之一。当年有10多万名闽西儿女参加红军。长征的8.6万名主力红军中,有2.6万名闽西子弟,到达陕北后仅剩2000多人,在册烈士2.38万名、占全省烈士人数的一半以上。龙岩涌现了张鼎丞、陈丕显、邓子恢、杨成武、刘亚楼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党政军建设的栋梁之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授予将军军衔的闽西籍将领有68位,留下“九军十八师”的美名。他们是闽西优秀儿女的代表。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对他们气壮山河的丰功伟绩、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让革命英雄永载史册、流芳千古。因此,为避免重复,首批闽西历史人物研究没有将红色人物列入。
闽西历史人物,目前虽然没有单独的女性人物研究。但人物研究成果中,不时闪现着女性的光辉。邹学圣妻子对孩子教育成长的担忧,促使邹学圣“带回苏杭灯艺、图书及部分古籍雕版”,使四堡雕版印刷得以发展。石应岳母亲的谆谆教诲,使石应岳有了“京兆(指石应岳)白如霜”美誉。恬静相伴的华喦的妻子,让华喦在“常共妻孥饮粥糜”、安贫守素中领略生活的甜美。王源兴的妻子翁雪花,是闽西山区典型的妇女形象代表。她们都是成功男人身后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五)
闽西历史人物研究成果在《中共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简报》和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官方微信号“龙岩党史方志”、龙岩党史方志网首发后,已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平台、学习强国号、今日头条号、海博TV、《闽西日报》、闽西日报微信、闽西日报微博、闽西新闻网、e龙岩等10多家新媒体、融媒体平台刊发、转载或推送,很好地发挥了研究成果“存史、资政、育人”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闽西历史人物研究诠释出闽西人的精神文化风采,以及闽西历史文化的凝重感。研究历史人物,就是要古为今用。我们要师法其志,以他们为榜样和楷模,传承好闽西优秀人物的精神。2023年10月,明代航海家王景弘学术研讨会在漳平举行。2024年5月,弘扬胡文虎先生爱国精神时代价值座谈会在永定区举行;7月,弘扬王源兴先生爱国精神时代价值主题活动在龙岩市举行。闽西各县(市、区)正在深化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提炼他们的精神特质,激励后人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闽西历史人物研究》编辑出版是一个阶段性成果。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将以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继续推进第二阶段其他人物研究,尤其要每个县(市、区)集中1—2位著名人物进行深化研究、宣传,形成社会影响;推进闽西历史人物研究成果再利用,谋划闽西历史人物研究展陈,规划闽西历史人物乡土教材;同时推动闽西历史人物研究成果更大程度转化,助力文旅经济发展,推进文艺精品建设,促进市外交流合作,为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党史方志力量。
(执笔:朱廷彬 游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