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产业链 提升价值链 融通供应链
我市全力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
■龙媒体记者 张清艳 通讯员 李贵乾
2023年以来,全市共引进新材料新能源项目172个,总投资657亿元;
2024年,龙岩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457.7亿元,比增7.0%,上杭县氟化工新材料、长汀县稀土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全市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共7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7家;
......
这是记者日前从市工信局获悉的一组数据,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我市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我市积极打造新材料产业,围绕打造闽粤赣边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坚持“链长+链主”双链驱动,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打造特色鲜明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我市将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重点发展锂电新材料、稀土新材料、含氟新材料、半导体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等5条新材料产业链,并先后制订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措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十二条措施等。2024年以来我市对新材料企业共下达省、市工业专项资金1870万元,指导新材料企业申报省重点新材料生产应用奖励、稀土及关联产品生产应用奖励资金共1171万元。
产业要发展,完善产业链是关键,而产业链完善,关键在招商。我市通过绘制锂电、稀土、半导体等新材料产业链图及招商地图,按图索骥精准招商。对引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链项目实绩特别突出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按投资额的2‰给予奖励,有效激活企业动能,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串、辐射一片”的效应;对新材料“强链、补链、延链”技改项目,按生产性设备投资额的5%进行补助,2024年以来对金龙稀土高性能永磁材料、常青新能源锂电回收项目二期等10个新材料技改项目下达技改补助资金1830万元。
走进位于上杭蛟洋新材料产业园的广汽紫金新能源电池综合利用项目基地,只见机器高效运转,第一条生产线已进入试生产,年处理磷酸铁锂电池能力达1万吨。这个由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联手打造的项目,正是我市推动工业园区升级的生动写照。我市持续推动上杭金铜新材料循环产业园、上杭新材料科创谷等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加快福建(龙岩)稀土工业园区、上杭蛟洋新材料产业园、新罗生物精细化工园区、连城朋口工业园区等提升改造,提高园区管理水平,为新材料项目落地提供优质服务平台。同时,我市持续深化“千名干部挂千企”机制,帮助新材料企业解决融资、用地、用能、环保等方面需求。位于福建(龙岩)稀土工业园区的福建尼科斯科技有限公司从签约到投产仅用10个月。“日本代表考察时,对该项目的快速落地连连称奇,这背后是园区‘保姆式’服务的支撑。”负责人喻伟伟感慨道。
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我市深入实施“才聚龙岩”行动计划,2022年以来全市共为21家新材料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40人,工科类青年专业人才105人,争取省级资金补助4800万元,有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分领域绘制龙岩“2+4”产业人才地图,实行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评审和特殊支持政策,近五年来,共培育新材料高层次人才项目14项,支持市级创业项目补助资金超3200万元。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研究院作用,推动新材料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截至目前,我市19个重点产品被列入工信部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目录,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居山区地市之首。德尔科技三氟化氯、贝思科碳酸钡粉体填补国内空白,解决“卡脖子”难题;雷生科技镥基硅酸盐晶体全面替代进口;金龙稀土磁性材料、中石油催化剂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记者手记
从福建(龙岩)稀土工业园区的机器轰鸣,到上杭蛟洋新材料产业园的火热生产,龙岩以“链”为笔、以“智”为墨,依托龙岩稀土产业、金铜产业等优势产业,组织引导干部人才往产业链上走、资源资金往产业链上投、政策往产业链倾斜,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发展,加快发展壮大新材料产业,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