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建议,加强社区康复服务建设——

织密基层“康复网” 延伸康复“服务链”


龙媒体中心 刘菲菲 通讯员 麻小洁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病与残疾群体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下,社区康复服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市政协委员曾雪梅敏锐洞察到这一民生痛点,在提案中剖析了社区康复服务现状与困境,而相关部门也积极回应,探索我市社区康复服务的发展之路。

供需矛盾 凸显短板

“社区康复服务,本应是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福音,但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政协委员曾雪梅在提案中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当前社区康复服务的困境。据统计,龙岩市持证残疾人达8.67万,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55.5万,分别占全市总人口的2.7%和17.58%。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年老失能、老残一体人口还将持续上升,社区康复服务的需求愈发迫切。

然而,目前全市132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符合国家标准的仅24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也普遍缺少康复设施设备和康复服务供给。“社区康复服务薄弱,已成为残疾人事业、公共卫生服务事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突出表现。”曾雪梅建议,加强基层康复医疗能力建设,补齐社区基本康复服务设施,同时注重康复医疗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因地制宜 打造特色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职能是以维护辖区常住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以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的初级诊疗服务和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实现分级诊疗十分关键的一环。面对社区康复服务的重重困境,我市相关部门也积极寻求破局之策。

近年来,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群众健康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发展“一院一品、一院多品”特色专科,特别是中医康复、儿童康复等特色专科得到大力发展。比如:长汀新桥中心卫生院聚焦健康养老需求,在院内设立医养服务中心,实行医、养、护一体化,成为全国首批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机构、全省首批医养结合机构综合示范培训基地。

但我市社区康复工作确实还存在机构数量不足、工作机制不健全、专业人员少等问题,特别是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专业技术人员(含持证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仅有366人,仅占比10.8%,不同程度制约了我市社区康复工作发展。市卫健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未来将以龙岩中心城区为重点,不断推动社区康复工作,进一步满足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

多措并举 强化支撑

为破解发展瓶颈,市卫健委鼓励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中医学科建设发展社区康复,推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和辅助用房建设、设施设备购置更新。目前,全市132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实现中医馆全覆盖,诊疗病种从基本的“头疼脑热”逐步扩大到中医康复理疗、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病管理。

同时,还将在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康复全闭环管理,构建“县医院治疗-社区医院康复-家庭病床护理-家庭医生签约管理”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模式。推动中医药五个“全覆盖”,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阁)等全面覆盖。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市将实施“百名华佗入岩”计划和“岩籍名医”雁归工程,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引进中医康复人才。同时,进一步完善基层医务人员补充和培养机制,简化乡镇基层中医康复类医务人员招聘流程,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用好广龙对口合作和山海协作平台,采取委托培养、“师带徒”等方式,每年培养基层临床(中医)骨干医生、健康管理师等1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