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漳平和平东坑村:
支部领办“东番红” 现代农业兴乡村
■龙媒体记者 李吉湖 程璧晖 赖韦元 通讯员 廖雪芳
“这些西红柿怎么这么小啊?”
“这是新品种,更好吃好不好!”
“这个真漂亮,像红宝石一样,酸酸甜甜的,很好吃。”
“这个黄色的也好看,特别清甜。”
......
4月25日,漳平市第二实验幼儿园大班的140名孩子在老师和家长委员会的带领下来到漳平市和平镇东坑村“东番红”智慧大棚开展研学活动,前来参观与采摘的孩子们乐开花。
东坑村距漳平市区约1公里,是“闽西番茄第一村”,是全国蔬菜标准园。该村发挥城郊优势,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新路子,成立漳平市东番红农业专业合作社,立足番茄特色产业,打造“东番红”党建品牌,从改善生产设施和改良蔬菜品种入手,提高竞争优势,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全村种植蔬菜330亩,蔬菜大棚110亩,年产西红柿70万斤、其他蔬菜200万斤,年销售收入1600多万元,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去年以来,村党支部为了进一步提升蔬菜种植的附加值,由合作社牵头引进千禧、橙诺、青甜、贝恩等四种小番茄新品种试种,成功后再推广给村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村支部书记黄东华带头实施“东番红”番茄培育基地项目,与智慧大棚项目联动建设,建成10亩智能化大棚,引进温室技术和设备,实现自动化管理,包括远程操作、无人值守、自动施肥、灌溉等功能。同时,集成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对棚内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使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建成集番茄生产、采摘体验、乡野休闲、研学教育、主题乐园于一体的智慧农业产业园。
今年1月,7.4亩的1号大棚试种千禧、橙诺、青甜、贝恩四种小番茄;2.6亩的2号大棚则专注于大番茄的种植,力求通过优化种植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提升番茄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这些番茄已迎来成熟采摘期,一串串鲜红番茄长势喜人,成为市区市民采摘游的热点。
黄东华说,项目建成投产后,亩产值由3万多元提升到9万多元,经济效益翻了两三倍。许多村民表示,也准备种植新品种西红柿。此外,项目还注重产业链延伸,与相关食品贸易企业合作,开发小番茄果脯,通过优质农产品冷藏分拣、订单农业、统一销售等三产服务,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经济价值,打响“东番红”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