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在革命文献中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重读《闽西苏维埃的过去与将来》
■ 丘佳莉
1930年3月18日闽西苏维埃政府在龙岩(今新罗区)成立。到闽西视察的恽代英,喜看这一成就和种种新气象写下了《闽西苏维埃的过去与将来》一文,将其称之为“闽西八十万工农群众从斗争中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是一个“伟大的成绩”。文章并不长,但通篇洋溢着对新生事物的肯定、鼓励与期待。如今,我们重读此文,心中感慨万千,脚下充满力量。
写作背景
(一)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的背景及概况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让深陷迷茫的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路人。在建党之时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明确宣布把建立苏维埃制度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经过几年的学习与成长,我们党对中国国情有了初步的认识,对革命的近期目标与计划也更加明确。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苏维埃政权的组织问题决议案》,对开展苏维埃运动作出了清晰的规划,从此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广袤大地上蓬勃兴起。
在土地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闽西各地农民举行武装暴动,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着手创建革命根据地。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成绩就是闽西“四大暴动”、溪南区苏维埃政府和中共闽西临时特委的成立。1929年3月红四军进入闽西之后,“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在红四军的帮助下,在毛泽东同志的指导下,闽西革命根据地连片格局逐步形成。到1929年11月底,成立了4个县、50多个区和400多个乡的苏维埃政权。岩、杭、永、武、汀、连等6县形成了几百里苏维埃政权空间。
1930年3月18至24日,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选出闽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确定了集中一切力量向外发展赤色区域,扩大红军、促成全省总暴动局面,巩固各级苏维埃、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权等闽西革命的13条任务。大会通过了《军事问题决议案》《经济问题决议案》等5项议案,制定并陆续公布了《苏维埃政府组织法案》《土地法案》等16项法案。这些议案、法案构成了工农民主政权基本制度和政策体系,使得新型政权的运行有了坚实基础。
(二)作者及来闽概况
无产阶级革命家恽代英,出生于湖北武昌。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恽代英具有丰富的革命经历和深厚的理论素养。早在1915年,他就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在《东方杂志》《新青年》上撰文。1929 年初,他任党中央宣传部秘书长,负责编辑党刊《红旗》。恽代英为中国革命理论建设和实践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家之一。
1930年2月中旬,中共福建省委在厦门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恽代英以中央代表身份指导和帮助完成大会任务。会后,他沿着秘密交通线到闽西苏区考察。恽代英在闽西苏区深入调研,广泛接触贫苦农民、红军指战员和苏维埃政权各级干部。在对闽西苏维埃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做了较全面的了解后,他写下了《请看闽西农民造反的成绩》《闽西苏维埃的过去与将来》。这两篇文章,是他记录闽西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留下的珍贵文献。
文本概要与历史意义
《闽西苏维埃的过去与将来》以总分总的叙事结构,较全面总结了闽西苏维埃政权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可以说是恽代英在闽西考察的一篇调研报告。文章以历史回顾为起点,结合正反两面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对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
(一)文本概要
文章开篇第一句话,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了闽西苏维埃存在的基础(闽西八十万工农群众的斗争)、获得的支持(朱毛红军游击战争经验的帮助和指导)和产生的影响(在政治上确实已表现了伟大的成绩),鲜明地亮出文章主旨。紧接着第二句话则是用精炼的三个例子阐明闽西苏维埃在哪里产生了影响以及在什么领域产生了影响。由这两句话组成的文章第一段就是以回顾历史、得出结论的形式告诉读者闽西苏维埃在政治上所取得的积极影响。
文章第二至八段,属于叙述结构中“分”的部分。分的部分对闽西苏维埃的政权建设、社会改革等实践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此来向读者说明文章首段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其中第二至五段属于实践取得的积极影响,第六至八段属于对实践存在不足的分析。
文章第二段,选取了政权区域大小这个角度阐明闽西苏维埃良好的发展趋势。虽然经过敌人几次“会剿”围攻,但都不受重大损失,反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文章第三段则是通过展示工农群众这个主体的生活现状说明闽西的苏维埃运动带来的积极影响。闽西各级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不仅改善了工农群众的生活条件,赋予了他们政治权利,也增强了他们对苏维埃政权的认同感。这一段的内容通过吃饭、出行、生病这些最实在具体的例子,充分说明了闽西苏维埃在社会改革方面的成功实践。文章的第四、五段分别以土地分配和乡村苏维埃组织两个实践的例子强调工农群众在闽西苏维埃政权建设中的参与和成长过程,叙述的主体都是工农群众,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办法。在土地分配和乡村苏维埃组织选举的过程中,工农群众能够根据实践经验并且行使自己的权利,使得分配政策实现从“按人口平分”到“按劳动力分配”的转变,乡村苏维埃组织选举政策实现从“合数乡群众选举代表组成”到“一乡村组织一个苏维埃”的转变。
文章第六至八段,从政权发展的角度客观指出了闽西苏维埃政权存在的两个缺点及闽西的党给出的处理办法。首先,在把握群众地位的基础上提出群众的创造力未能充分发展,现状就是“苏维埃最高执行权力实际还是在委员会,代表会议或群众会议好像还只是一个讨论谘议机关”。其次,苏维埃政权在向外发展方面还存在保守妥协的倾向,农民的武装力量未能集中调度,对商人的妥协倾向也较为明显。针对这些缺点,闽西的党已经提出了改进措施,如帮助各乡群众自己创造,确定代表会议或乡村群众会议为最高政权机关,坚决与一切保守妥协的倾向积极奋斗等。这一部分内容具体分析了闽西苏维埃政权现有的不足和他们的面对态度和改进方法,体现了学术文章的批判性思维。
文章第九段,是结尾部分。首先用一句话总结了苏维埃政权的核心特征。接着以精炼的一句口号号召全中国工农群众起来奋斗。这个结尾具有总结性、号召性、理论升华和情感强化的多重功能。“只有苏维埃政权是工农群众自己的政权”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呼应了前文中关于闽西苏维埃的社会改革和政权方面的实践,点明了苏维埃政权的本质属性。“全中国工农群众都应当起来为苏维埃政权奋斗”则是一个明确的号召,将对闽西苏维埃政府的积极态度上升到全国范围,这不仅是对闽西苏维埃实践的肯定,也是对全国范围内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激励。
(二)历史意义
《闽西苏维埃的过去与将来》写在闽西苏维埃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刚刚结束、闽西苏维埃政府刚刚建立之时。通过短短的两千一百余字既回顾了来时路,也总结了闪光点: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入的土地改革、群众参与民主实践等。文章总结了闽西苏维埃创造的立足群众、实事求是和深化改革等好经验。它的发表给予新政权的参与者和工农群众以有力的指导和极大的信心,推动闽西境内新一轮革命高潮的加速到来。
感悟
在1931年4月遇难前夕,恽代英同志毅然宣示“我们是为将来的人创造美满生活的战士。”1944年,毛泽东同志对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作出准确的归纳,也就是“为人民服务”。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给予时代化的鲜活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今年是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95周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团结和带领人民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大道上。回望历史,重读佳作,我们感恩革命先辈;感受时代发展;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面对工作,我们更应砥砺奋进。
(作者单位:中共龙岩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