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开发金山、辟立郭坊的客家郭氏始祖郭福安
郭福安(984—1071年),号海晏,江西省泰和县(今遂川县)禾蜀金田村人。唐代名相郭子仪第十三代裔孙,北宋朝廷盐铁司承事郎(七品)。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奉敕命率部赴汀州府上杭场(钟寮场),整治、开发紫金山金铜矿,成为北宋杰出的矿业先驱。致仕离任后,建基立业开辟郭坊。南宋乾道四年(1168),县治由钟寮场迁郭坊(今上杭县城),民谚“未有上杭城,先有郭坊村”的千年历史由此而来。郭福安是客家郭氏入闽始祖。在包括郭福安、张化孙、李火德、丘三五郎、廖花、游二三郎等被称为客家入闽西始祖中,郭福安是唯一被官派上杭的开基祖。在进入闽西创造辉煌文明的各姓氏始祖中,郭福安是最早进入且贡献最大的开基祖之一,传授先进技艺,鼓励“婚配畲麻”,推动闽西经济社会迅速向前发展。
金山开采
筑梦紫金神话
北宋真宗年间,为了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为了克服朝廷经济困难,北宋王朝就责成盐铁司派出有矿山开采和冶炼经验的官员和技师、技工到全国主要金铜矿区,进行旨在探测矿产资源,矿业生产产量和质量整顿工作。当时“天下产金六州,在闽唯汀有之”地点在汀南金山。郭福安这位有采矿和冶炼技术知识的官员,受朝廷敕命派遣,携家带眷率领百余名技师、技工和矿山安保人员,来到福建汀洲上杭钟寮场开发紫金山金铜矿业和提高金铜产量质量,增加朝廷财政收入。
郭福安率领技师技工队伍,从宋城开封经安徽、江西进入福建汀州。因山路狭窄崎岖,他们一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在翻越名为郭公崠的大山后,顺利到达“金山”(即今紫金山)所在的钟寮场。钟寮场是上杭县才溪乡钟姓人家居住的村寨,以钟寮场为中心的附近村落村民已较大规模地开采金铜矿,其中有金矿场一个,铜铁等矿场十三处,即有兴济场、嘉兴场、端利场、通利场等。
这时的钟寮场是“汀南腹地”,仍处于“古腹荒地”,到处是莽莽原始森林。郭福安率先拓宽了道路,把郭公崠等地的狭小山路拓宽为马拉人行石砌道路。后人为纪念郭福安开山筑路的功劳,将此山命名郭公崠,并在山顶建亭立碑纪念。在钟寮场任职期间,郭福安登上紫金山,踏勘金铜矿脉走向和估算储量,他不怕山崖陡峭,不怕野兽蚊虫,孜孜不倦地攀登测量计算。他带领随行矿业技术人员深入矿山和冶炼场,教会群众如何发现金铜矿脉,如何选择采掘矿洞。在冶炼场地观察当地粗浅熔炉冶炼技术之后,他派出技师技工到各金铜矿冶炼场传授更为先进的采掘矿石技艺和冶炼技术。他本人也常到各冶炼现场指导观察火候、恰时出炉的“胆水炼金铜”和“王水炼金术”一类的先进方法。清代进士范泰元在《郭氏族谱序言》形容郭福安的开拓精神“感天动地”,郭福安的所作所为是“完一代之臣节者”,认为“此创业所为,可继正气,所以流行也”。郭福安是第一个到上杭紫金山采金矿的开拓者,宋康定(1040)至皇佑年间(1049),上贡朝廷的黄金多达167两,钟寮场已成为“坑冶兴盛、商旅辐辏”之地,呈现一派矿冶繁荣景象。郭福安到钟寮场的5年以后,即1027年,上杭县治从语口市(今旧县镇全坊村)迁到钟寮场,钟寮场从此成为上杭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40年之久。
郭福安来到钟寮场开发紫金山后,才在官方的正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上杭紫金山产金的记载。900余年后的1983年,时任闽西地质大队大队长的陈景河,从古人郭福安从事的紫金山采金留下的矿洞中,提取样品发现了金铜矿,从而使今日的上杭紫金山矿业集团公司成为一家国际大型矿业企业,并居世界企业五百强之一。2009年,在紫金山建立了国家矿业公园。公园出入口主碑的浮雕,分别展示了北宋盐铁官郭福安受朝廷敕命,到紫金山开采冶炼金铜的历史场景。2018年11月,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摄制组到上杭拍摄北宋矿冶家郭福安开发紫金山的相关影像资料。
辟立郭坊
奠基如画杭城
郭福安治理钟寮场期间,因工作需要经常登上紫金山顶远眺,发现山南远处有块东西长十余里,南北宽三五里的大盆地,森林郁密、土地平坦,宽阔浩瀚的汀江河在那里由北向南至西再折回东方,是“四回三折”的流向,是开发河道航行的好地方。正如客家诗人丘逢甲在诗中说的“东南山豁大河通,汀水南来更向东。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画夕阳中”。于是,郭福安晚年停止矿山工作后,携家带眷、“卜居建宇”,开发这块盆地,繁衍后代,号曰“郭坊”。上杭郭氏《祝三族谱》记载:“十六承事公卜居时地广人稀,日久子孙众多”,又说“年愈远族愈繁”“世愈遥人愈众”,有“如潢之派也,如瓜之瓞也,如葛之蔂也,实繁其族,不亦漪与盛哉”。郭家居住的村寨由于盆地宽广,田亩众多,生活富裕,经济发达,宽阔的汀江河在村前流过,村寨成了交通枢纽。当年有位白鹤仙人对郭坊人说“袍山苍苍,汀水洋洋,五百年后,朱紫盈坊”。这块原本荒蛮的不毛之地,经过郭福安及其子孙的努力,逐渐 发展成为人丁兴旺的繁华村落。
郭坊村开辟之前,上杭畲族人生活的空间主要在旧县河一带,汀江两岸尚未得到开发。到南宋孝宗年间,钟寮场矿业由于战争等原因已经一蹶不振,社会经济大滑坡,作为县治所在地已不能适应。这期间,由于中原客家不断南迁,纷纷在汀江两岸定居,建立起村落,渐渐形成以郭坊村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在郭坊开发百年左右,上杭县知事郑稷发现郭坊村的优越自然条件,浩瀚的汀江河从村前蜿蜒流过,沿江上溯直达汀州,沿江下流可通广东潮州,是建县城的理想之地。于是他上书奏请朝廷,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将县治由钟寮场迁来郭坊。据说郭坊建县之际,还发掘有石碑一块,上载碣语云:“地接金山势,峰回龙子崗。古名郭坊里,堪作上杭场。伟哉贤郑尹,协碑共流芳。一旦迁兹土,黎庶获安康。”上杭县郭氏族谱中有说:“由此观之,先为郭坊今为县治,是气数使然,岂偶哉也。”“未有上杭县,先有郭坊村”的千年历史由此而来。
捐献祖坟建县衙是郭福安裔孙们为上杭县城建设所做的第一件大事。据上杭郭氏《祝三族谱》,相传郭福安去世后是葬在郭坊盆地西边的开阔地上,县衙要建在福安墓地上,要求郭氏迁移福安祖坟。郭氏家族以国家大局为重,服从政府指令同意迁至北山蛇形头上。到任县丞就此上书朝廷,当朝皇上特此下达圣旨“免除郭家世代徭役”,县衙还将此“圣旨”镌刻成文,悬挂在县衙厅东墙外,历经宋、元、明三朝210多年。
县治迁来郭坊以后,县丞继任者陈朝章等很快就开始县城的规划建设。1186年汀江全线贯通,上杭城上通汀州,下航广东潮州,汀江物质交流频繁,形成“盐船上,米船下”的水上交通繁忙景象。整个县城以汀江为屏障,街道东西走向,主街长约3000米,石板路铺就,市、井、街、巷布局通盘考虑。这一城市规划和不断建筑完善都是以郭坊村为中心,县城近郊的城东、城西、城南、城北村以及郊区的草鞋岭、玉女、石砌、新塘等都聚集了福安公的裔孙。随着时间推移,以“尊祖敬宗”为宗旨的郭家人先后在城区建起了“一本总祠”“大湖祠”“麦园祠”“东塘公祠”和“郭氏家庙”等近十座,为上杭县城增添了独有的风貌和韵味。高高的城墙建筑、“三折回澜”的汀江走势和广阔的盆地风貌,使上杭城成为一座“东有河道,西无战场,南无去路,北有鱼塘”的坚固城堡,与江西赣州通称为“铜赣州,铁上杭”的战略要地。今日之杭城,果真成了“朱紫盈坊”、五光十色的美丽山城。
郭氏家庙(郭氏总祠)坐落在上杭县城杭中路59号,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2002年,郭氏家庙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2011年,郭氏家庙被列入福建省涉台文物名录。家庙门联“开辟郭坊吾祖始,源流杭邑我家先”,成为上杭县城由郭氏开基的证据。500多年来,郭氏家庙成为世界各地200多万郭福安后裔到上杭寻根谒祖唯一的先祖古迹。2019年4月,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上杭篇)”摄制组到上杭拍摄郭氏家庙相关资料。郭福安文化研究方兴未艾。郭福安在开发金山、肇基郭坊、繁衍发脉的同时,还传授铸铁新工艺新技术;在上杭、武平、连城和永定等县传播推广小麦、玉米、高粱、百日子等杂粮种植方法和经验;带来北方舟船建造与航运技术,推动了汀江造船、航运业的发展;与畲族和睦相处,鼓励“婚配畲麻”,等等。郭福安成为上杭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人物,推动了闽西经济社会迅速向前发展。2019年8月,上杭县郭福安文化研究会在上杭孔庙成立,2023年,郭福安文化被评为龙岩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正如清代进士范泰元赞颂的“盖闻斩棘披荆,启万世之鸿基者,必垂千秋”。
(执笔:福建日报主任记者、闽西记者站原站长 郭厚全 中共龙岩市委党史方志研究室 游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