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市政协委员热议社区养老:
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幸福养老
■龙媒体记者 刘玉荣 通讯员 麻小洁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龙岩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49.7万人,占总人口的18.24%。预计到2035年,老年人口比例将持续攀升,“银发浪潮”正对社区养老服务提出严峻挑战。
面对“90%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现实需求,如何让社区服务从“有”到“优”?2月28日以来,记者采访了我市多位政协委员,直击痛点、建言献策,呼吁通过政策赋能、资源整合与社会协同,构建“家门口”的养老幸福圈。
问题:社区养老短板亟待补齐
市政协委员调研认为,尽管全市已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53个、照料中心93个,但设施覆盖不均、专业人才匮乏、医养结合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
“部分社区因经费不足、人手不够,养老场所建了却用不起来。”陈彬洁委员直言,当前社区养老服务存在“冰火两重天”:专业机构运营的站点能提供康复护理、上门服务,而老旧社区和农村地区的设施“只能摆几张桌椅,连基本餐食都难保障”。何承添委员调研发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度不高。随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扩大,部分老旧社区存在老年活动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质量低、环境差等问题,特别是老年人迫切需要的文体娱乐、康复护理、文化学习、家政服务等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与此同时,专业队伍“青黄不接”,服务停留在“看门做饭”。“社区养老站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临时工,没受过专业培训,只能做做卫生、管管钥匙。”陈彬洁委员表示。数据显示,龙岩市社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中仅20%接受过系统培训,九成以上的社区缺乏医疗健康服务人员,除少数有第三方专业养老机构运营外,大部分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由社区工作人员承担,养老服务并不专业。
目前医养结合不足导致老年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大部分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但只有少部分老年人建立了社区健康档案。”黄佳军委员指出,社区养老站普遍缺少医疗资源,养老服务“有心无力”。我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站服务面有限,服务内容大多停留在提供活动场所、简便餐食、午休床椅,对行动困难的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及高龄老年人服务率偏低,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跟不上。
此外,社区养老体系上的政策依赖也不容忽视。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我市社区养老服务站或照料中心的服务模式,主要集中于政府购买服务和运营补贴政策支持的第三方专业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社区自行委托第三方服务管理、社区自行管理三种模式。“第三方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受到群众欢迎,但其运营一旦离开政府补贴,立马就得关门。”陈彬洁委员点出市场运营的脆弱性。据介绍,第三方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经营成本大,在政府运营补贴政策支持下仍需多年经营方可达到盈亏平衡,一旦离开运营补贴政策支持,恐难以支撑日常运营。
究其背景原因,委员们认为与群众社区养老观念不强,老年人多持有“能省则省”的消费观念,面对有偿养老服务往往支付意愿不强有关系。
破局:从“养老”升级到“享老”
政府兜底+社区造血,让设施“活起来”。“政府要‘扶上马送一程’,但不能大包大揽。”委员们建议,加大政府兜底完善保障,通过税费减免、运营补贴等政策扶持第三方机构,同时鼓励社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比如将闲置场地改造成养老食堂,收入反哺服务”,提高社区自我造血功能和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黄佳军委员还建议对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的功能进行提升,推行“政府搭建平台、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志愿者参与”的运营机制。
医养融合+智能赋能,把医院“搬进”社区。“医养一体不是口号,要让资源真正下沉!”何承添委员呼吁推动社区与医院结对,建立“健康档案共享、绿色转诊、家庭医生驻点”机制。陈彬洁委员建议,探索物业在提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方面的作用,适时推广“物业+社区+养老服务”的“家门口”养老模式。何承添委员还提出智能化改造方案:“建设市级养老服务平台,链接第三方平台,为全市长者之家社区配备智能化设备,如紧急呼叫按钮、智能手环等,构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专业培养+人才留用,让服务“暖起来”。“养老护理不能只靠‘情怀’,必须提高待遇、打通职业通道。”委员们建议政府出台养老人才激励政策,建立服务人员资质认证体系和持续培训制度,加强对专业人员的职业规划和引领。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社会组织、公益团体、志愿服务和专业社工的力量,逐步实现社区养老志愿服务规范化和常态化。其中,陈彬洁委员还建议加强校企联动,“支持龙岩学院、龙岩技师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设老年心理学、保健营养学、养老护理员等学科,设立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每年定期开展规范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打造一批社区养老专业化队伍。”
银发经济+社会协同,激活市场“一池春水”。“唯有政府、市场、社区、家庭握指成拳,方能托起‘家门口’的晚年幸福。”委员建议发展银发经济,促进养老服务业与教育培训、健康、体育、文化、旅游、家政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老年用品产业发展,发展适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延伸养老产业链条,努力形成规模效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养老的终极目标不是‘活下去’,而是‘活得好’。”委员们认为应弘扬敬老爱老时代新风,鼓励社区老年人发挥自身特长,按照“需求为本、发挥专长”的原则,为老人“老有所为”搭建平台,如健康老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照护高龄老人,形成互助循环。同时支持老年人才自主创业,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鼓励引导老年人参加基层老年协会、老年志愿者组织等基层社会组织,助力社区治理,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