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降低实体融资成本、优化金融产品供给——
产融合作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
■龙媒体记者 郑雪芳 通讯员 罗建镖 李昱
去年,我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867.04亿元,同比增长16.10%、位居全省第三;
“金融服务超市”成功融资8.04万笔、授信金额超152.7亿元......
自获批成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以来,我市围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持续降低实体融资成本、优化金融产品供给,推动传统银企对接向新型产融合作关系转变,加快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结构,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整合升级“龙岩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为“金融服务超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与“信易贷”“金服云”“云闪付”等多级平台身份信息的互联互通。目前,该平台汇聚了18个部门、45大类、超2000项的实时公共信用数据。全市已有49家金融机构接入该平台,上线605项各类金融产品,成功对接融资8.04万笔、授信金额152.7亿元。同时,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工作,通过“千名干部挂千企”帮扶服务活动,去年累计摸排232家企业融资需求,涉及金额78亿元,授信104.3亿;累计举办政企银产融对接会15场次以上,共计超500家企业参加,签约合作(授信)协议金额超130亿元;组织开展“百名行长进企业”专项活动,促进新增贷款430.22亿元;开展个体工商户专项行动,为1.57万户提供48.21亿元的信贷授信,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实体融资成本持续降低。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创新推出“科技保”“创业保”等产品、对科创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担保准入......近年来,我市大力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和商业性融资担保齐头发力,发挥各自所长,将融资担保的增信作用发挥到最大。特别是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坚持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定位,充分发挥“信用放大器”“经济助推器”的重要作用,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去年,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近1.5万家中小微企业及“三农”主体提供101亿元贷款担保;主动向上争取科技创新、“专精特新”、“两新”制造、“提质争效”等专项贷款资金,累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超1亿元;成功建立省市技改项目融资贷款贴息白名单企业245家,给予年化2%的实际投放贷款贴息,贴息省市资金共计3840万元;针对高端制造业企业“知识密集型”特点,引入“技术流”“积分卡”评价体系,通过企业专利、产品技术水平等关键指标评价授信,摆脱过度依靠抵押和现金流的传统模式。
赋能产业发展更加精准。金融机构加大对有色金属、机械装备两大主导产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技术改造的中长期融资支持,持续拉动制造业投资。截至目前,我市制造业贷款余额468.06亿元,同比增长9.65%,增速居全省第4位,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301.13亿元,同比增长15.05%;绿色贷款余额526.33亿元,同比增长27.09%;发放科技企业贷款319.39亿元,同比增长20.81%。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和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市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推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领域发展。去年新增省制造业领航企业4家、省级工业龙头企业5家;新培育5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入选国家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4个;培育6个省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新增6家国家级绿色示范单位,数量均创历史新高,位居山区地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