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滔滔不息乌江水 怒涛日夜唱英魂
■ 邱明
突破乌江,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一次非常重要的战役,它把追敌甩在乌江南岸,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时间、安全上的保障,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多年前,我曾从遵义、息烽返贵阳途中经过乌江大桥,特地停车倚着桥栏,注视两岸石崖高耸、水面泛着黝黑波浪的乌江。脑海翻映出电影《突破乌江》枪林弹雨中勇士们奋力泅渡,挽缆绳、划竹筏的镜头,这是第一部而且是非常少有的以红军长征途中特有情节独立成章的黑白故事片。
乌江又名黔江,是贵州第一大江,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全省,把贵州分为黔北、黔南两部。乌江宽200多米,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刀砍斧削般,自古就有天险之称。乌江防线,自茶山关起大小渡口10余处,全长100多公里,死死挡住红军的前进道路。敌吴奇伟四个师,尾追中央红军已进占施秉,周浑元部四个师已进占施洞口,正向新老黄平逼近,他们叫嚣要让乌江变成“第二个湘江”。守江黔军夸下海口:“江防工事,重叠坚固,扼险固守,可保无虞。”
感谢《为有牺牲》这本厚重史诗般的作品,特别是它专门聚焦闽西子弟在长征中可歌可泣,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让人们记住历史,读懂长征。《为有牺牲》“消逝在乌江的勇士”这一节的开头,就是闽西子弟长征开路先锋的刘忠带领便衣队赶到乌江边,趁夜冒雨偷渡乌江,抓获俘虏,获得遵义、桐梓、乌江一线的王家烈部队布防情况,为红军作战提供了准确情报。中革军委决定在敌军未完成合围之时,从江界河、回龙场、孙家渡、茶山关等四个渡口强渡乌江,向黔北挺进。
乌江边的回龙场渡口,滔滔江水翻着白浪,呼呼的吼叫声回响在两岸刀劈般的悬崖峭壁间,震耳欲聋。红一军团一师一团8名勇士划着竹筏,顶着飞蝗般射来的子弹,艰难地冲过一个个险浪,小山似的浪头时不时向竹筏猛扑,欲把它吞没。天下着雪,冰凉刺骨,团长杨得志却感到身上冒汗。激浪带着漩涡,突然,竹筏在江心斜立起来,汹涌的江水将竹筏撞倒,8位勇士埋进了漩涡再也不见!
乌江江界河渡口,担任红一军团前卫的红二师第4团急速赶到。团长耿飚和政委杨成武(闽西人)组织了一支以三连连长毛振华为首的突击队,勇士们喝罢一碗酒,脱下上衣,腰里插着驳壳枪,头上顶着一捆手榴弹,拖着缆绳,跃入江中。刚下过一场雪,天寒地冻,勇士们浑然无惧,朝江心游去。
敌人的密集火力,一发发迫击炮弹炸起水柱,缆绳炸断了,游到江心的勇士折返回来只有7人,有一位战士,在江中冻的时间太久,又负了伤,风大浪急,被冲走了。这位牺牲的闽西子弟,没有留下姓名。次日拂晓,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与军委作战局长张爱萍带领工兵营赶到了江边,并带来了不好的消息:薛岳的追击部队距离江界河已不到50公里,红军如不尽快渡江,将会再次陷入困境。
面临严峻局面,四团官兵扎起了60多只竹筏,实施强攻。工兵营同时在乌江上铺设浮桥。对面敌人的炮火一直不停,19岁的石长阶,参加红军前干过船工,他一次次运送桥板和大“石锚”到江中,最后一次运送时,敌人的炮弹弹片击中了他,这位高大魁梧的青年一头栽倒在水里,桥板滑落下来,顺着水流直冲向已经架好的一部分浮桥。石长阶从水中站了起来,用胸口拼命地抵着桥板,不让它冲走。浮桥终于保住了,不满20岁的石长阶,他的行囊中,有一封永远寄不出去的家书。
浮桥架起来了,这是一个奇迹。来自武平武东的林伟在1935年1月4日的日记中写道:“我们等到十点多钟才从这个竹制浮桥上过去,桥摇摆得很厉害,在桥边眺望,大江沿岸巍峨的山峰一座接连一座,一块一块的大岩石,山下急流的碧绿江水,真是天险境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随同军委纵队是在2日渡过乌江的,毛泽东过桥时感叹:“红军中间有神人!”
1月6日,中央红军分别在江界河、回龙场、孙家渡及茶山关等四个渡口,全部渡过乌江,完成了对乌江天险的全面突破,致使蒋介石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南岸的计划化为泡影。
湘江之役,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锐减至3万多人。突破乌江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个较大胜利,大大鼓舞了红军的战斗意志,一扫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战争的主动权开始掌握在自己手里。突破乌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战略转折点。它打破了国民党军设置的“乌江天险”防线,为后续的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红军的战略部署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突破乌江展示了红军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后续的战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了红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突破乌江的成功,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胜利的道路,增强了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信心。突破乌江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和战略上的重要里程碑,为红军的长征和未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军渡过乌江后,中革军委专门表彰和奖励了红四团渡江战斗的英雄,还有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牺牲者。在回龙场渡口,红一师一团派专人寻找最初那8名落水勇士的下落,一天、两天、三天......却始终没有找到。杨得志回忆道:
“每当我想起乌江,眼前便现出那8位勇士的英姿,是啊,他们同奔腾咆哮、力劈山崖的乌江一样,将永存于世。乌江的浪涛声更是人民怀念自己的英雄儿女所发出的呼唤,也是英雄们希望和激励后人所发出的嘱托!”
8名勇士没有留下名字,突破乌江牺牲的许多烈士没有留下名字,这当中有为数不少的闽西子弟。乌江的水呜咽长流,不歇地唱颂着英魂。
强渡乌江,在长征史册点亮一盏明灯,照亮今天我们的美好生活,就是他们的流血牺牲才有共和国的今天。虽然他们没有留下名字,我们永远记得住他们。他们为什么具有一往无前的力量?他们为什么具有一腔热血不畏牺牲?《为有牺牲》书卷里的故事可以找到答案。
石长阶没能寄出的家书这样写道:
“父母亲二位大人鉴,敬禀者:
自儿离家已有三个多月了,也不知二位大人身体如何,儿在外为国家效力,为中华民族解放出力,也不能在二位大人身边常问安,望父母二位大人康健。”
石长阶消失在乌江的激流之中,永远无法给满心思念的父母问安。他一心一意要“为国家效力,为中华民族解放出力。”这不就是信仰么!信仰、牺牲,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