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无私的明刑部尚书王命璿


王命璿(1575-1653),字君衡,号虞石。龙岩西陂小洋村池塘厝人。王命璿出生于龙岩书香门第,其父王尚贤,万历举人,官拜广东兴宁知县。王命璿自幼才学过人,勤学苦读。万历廿八年(1600),王命璿中举;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杨守勤榜进士,高中进士第十二名。官至刑部尚书,奉正二品禄。王命璿为官清正,在任钦差大臣巡视直隶(今河北一带)时,上疏力陈册立皇太子的要害;严厉处置福建贪官高采。任广东巡按时,熟知百姓疾苦,广积粮秣,置办义仓以备赈灾。增设澳门参将处,加强边疆海防,制定外船进入广州贸易法。王命璿文采出众,尤精于文史。著有《古今传赞序记文稿》《静修庵堂集》《新会县志》等。1646年清朝入主中原,他在万安避居时写下许多反清复明的文章。辞世时他立下遗瞩:死不埋清朝地,也不见清朝天。出殡时,其棺木用铁链悬挂,置于山洞之中,以遂其一生忠于明朝、不事二主的忠臣气节。

巡行视察 不徇私情

清乾隆三年《龙岩州志》记述:王命璿中进士后不久,“知新会县。以清介擢陕西道御史。时内宦高采肆害于闽,璿抗疏劾之,得旨撤回。”王命璿在任广州新会县知县期间,礼贤下士,问民疾苦,很受当地士民拥戴。万历三十八年(1610),朝廷擢升王命璿为陕西道御史,巡视安康和延安一带。1614年他又作为朝廷的钦差大臣巡视直隶。时万历皇帝只图享乐,已20余年不理朝政。诸务废堕,连东宫皇储也长期空缺。王命璿乃上疏朝廷,力陈要害。糊涂昏庸的万历皇帝才从醉生梦死中勉强准其奏,册立常洛为皇太子。

王命璿巡视直隶事毕,即将回朝复命。许多文武官员都想让他在皇帝面前举荐自己,纷纷携重礼至其家。王命璿闻知,一概回绝。时福建有个叫高采的朝廷命官,平时横行霸道,肆意奸淫烧杀;暗中勾结倭寇,为其营造船只、买办朝廷禁货。高采奢淫之余,还挖空心思地求不死之药,竟强买民间儿童,用其头颅椎骨和药食之,其倒行逆施令人发指。然而朝廷无视福建百姓的控告,竟让这十恶不赦的高采鱼肉闽人达16年之久。王命璿知晓后激愤异常,亲自调查并掌握高采的累累罪行,上疏朝廷,终将其处置,士民拍手称快。

巩固海疆 体恤民情

万历四十四年(1616),王命璿父尚贤死于任上,灵柩运回龙岩安葬。王命璿经朝廷批准,乃回乡守孝。但孝期未满,朝廷便起用他任广东巡按。他体察广东百姓的疾苦,到任后采取广积粮秣、禁粮外流的措施。同时,他还从省府库银中拨出专款,置办义仓以赈济饥民。是年广东旱灾,但由于王命璿事先采取了防患措施,仅义仓便救活千余户人。

查阅民国三十四年(1945)《龙岩县志》,有“巡按广东,请改澳门参将,以增防守”的记述。万历末年,由于边戎松弛,广东沿海一带不仅常受倭寇的侵扰,而且还遭到西洋兵舰的威胁。1553年,葡萄牙人以所谓“借地晾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的方式,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居住,并迅速聚集成村,设立有关机构。为了保卫祖国海疆,防备外来骚扰进犯,王命璿从军事战略考虑,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措施:下令增设澳门参将处,作为管理澳门地区防务的军事机构;奏请朝廷批准并选拔智勇双全的军事指挥官“参将”;征调能征善战的精兵“西山之兵”防守澳门,以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务。此外,他还颁布命令,规定外国船只除在指定日期可以入广州贸易外,其余时间一律不得靠岸;根据广东(指今两广地区)沿海的地形,周密部署海岸防务据点,使那些往来于东南亚等地的荷兰、葡萄牙人无机可乘,国家安全得到保证。王命璿出任广东巡按,时间约有五六年。他作为一名主持、协调地方军政事务的官员,能体恤民心,从民族利益出发,加强国防,捍卫了澳门的利益,永远受到祖国人民的怀念和尊敬。

王命璿不仅重视海防和地方建设,而且还十分注重抚慰民困。当时聚集在广州府的应试考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穷人子弟。由于连年遭受灾荒,盘缠拮据。王命璿闻知后,立即征调广州、肇庆、潮州三府的多余银钱,买置田地收取租税,作为全省应试考生的卷费,他的行止一度受到朝廷的赞赏。天启元年(1621),王命璿晋升为大理寺丞,不久升任太常寺少卿。由于他掌管朝廷庙礼仪式有条不紊和推行节俭措施,受到天启帝的赏识,四年后他被擢升为大理寺卿。

刚正不阿 秉公断案

民国三十四年(1945)《龙岩县志》对王命璿中晚年的经历作了概述:“天启间,历官大理卿。时魏珰(即魏忠贤)擅权,命璿抗章弹劾,几不测,寻以母忧归,乃免。崇祯初,起刑部左侍郎,置部事,召对平台,论律例及狱情,帝不悦,申饬而退。中官邓希诏守边失机,大珰欲护之,命璿执法不回,忤帝意,遂告归。闯贼陷京师,挈家入万安山中。后闻永历在粤,遗孙思沂勤王。寻卒,赐谥忠正。”因循这一历史印迹,王命璿的后半生颇具悲壮意味。

明末政治腐败,国事日非。天启五年后,宦官魏忠贤大权独揽,遍设监狱,杀害东林党杨涟等6人,公然自称九千岁。他的权势不仅引起当朝大臣的强烈不满,而且还严重威胁着皇权的利益。天启六年二月,以前应天巡抚周起元及高攀龙、周顺昌等为首的大臣联名控告魏的暴虐。在这种情况下,天启皇帝不得不授权王命璿审理此案。这件事给王命璿的压力是很大的。他知道魏是皇帝的宠臣,掌握东厂的生杀大权,而周起元、高攀龙等又是德高望重的三朝元老,两边都得罪不得。眼见朝廷规定的审讯日期临近,他苦思冥想,却总想不出万全之策。这时王命璿母亲丁太夫人见他左右为难,问明原由后,力劝儿子遵旨受理此案,王命璿只好遵母命。不久王命璿开堂审理,正欲传当事人时,不料家人急报丁太夫人去世。王命璿大惊,遂告退堂。原来丁太夫人知道儿子的难处,以吞金自殉来解儿子之围。天启帝闻讯,准其办丧事,并下旨推迟此案的审理。王命璿便趁机向朝廷告长假,扶柩回乡守孝。后来,崇祯皇帝为表其母的英烈行为,特赠送皇伞一把,刻碑在其母坟头上。

崇祯十年(1637),朝廷以原大理寺卿重新任用王命璿,次年调任刑部左侍郎职。这时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与官军周旋于湖广、四川。皇太极的清兵又在山海关外攻占明朝多处重镇。内外交困的崇祯帝只得横征暴敛,以敷急需。王命璿知道这样做是饮鸩止渴,同时又查明因征税不力而关押的贬官、犯人多是冤枉者,便上疏朝廷。王命璿提出缓减征税,释放无辜,提用贤能。崇祯帝便宣旨准三品以上官员到朝面试,有才干者即行录用。崇祯十二年(1639)朝廷晋升王命璿为刑部尚书(官正二品禄)。这时以兵部尚书杨嗣昌为首的明军被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打得落花流水。崇祯帝调集大批官员随军监督也无济于事。时邓希诏镇守的要塞被农民军攻破,按封建法规理应革职查办。但杨嗣昌着力保之,崇祯帝也有意不问。案子到刑部后,王命璿却据实查办,不留情面。这不仅激怒了杨嗣昌,也得罪了崇祯帝。王命璿处此境地,只好仰天长叹,崇祯十三年(1640),已经65岁的王命璿告老还乡。

不事二主 遗恨深山

1646年,王命璿回乡6年,清军攻下泉州、漳州后,大兵直趋龙岩,清朝派人传信于王命璿劝降。当清军要从漳州攻入龙岩时,王命璿卖掉城中9座房产,举家搬进小洋“池塘厝”居住。在凑足资金后,命他的孙子王思沂带上十几家丁远赴广东,支持南明王继续反清复明。在清军将入龙岩时,为了不被清军所捕获,年已71高龄的王命璿毅然带上十几口家人,从小洋徒步转移至80多公里外的万安深山中隐居,而不怕清军、不听号令的王氏宗亲后来几乎被赶尽杀绝。由于路途遥远,行动不便,王命璿将家中杨氏、何氏、谈氏、生氏4位女眷送入东宝山石云岩寺(后更名为晴云寺)内,让她们削发为尼,以免清军攻入龙岩后,女眷遭受不测。4位女眷卒后分别被安葬于晴云寺内,现在为“四尼姑塔”,是县级文保单位。

王命璿任过太常寺少卿,对佛教、庙宇情有独钟,庙宇的主持、方丈对他也照顾周全,当他遁入山间乡野时,随时随地都能得到大小寺庙的关照,万安池家山的圆光寺就是最好的例证。1653年春,王命璿知晓自己时日不多,便交待圆光寺觉慧禅师说:“他死不埋清朝地,也不见清朝天,彻彻底底与清朝划清界线。”没过几天,王命璿怀着复明遗恨的悲伤心情溘然长逝。觉慧禅师只好按王尚书的遗言行事,将上好的棺木收殓一代忠臣之尸体,用铁链将棺材悬挂于山洞之中。几十年之后,棺木腐烂,铁链生锈断折,庙中和尚又用青岗石打造孔盘,将王命璿的骨骸装入石盘大孔中,选好吉地,墓地上砌大青石园墩,再将装有王命璿骨骸的石盘架在上方,最后打造青石圆伞型盖在上方。为了不被别人破坏,以防清政府追查,王命璿墓前竖碑镌刻“圆寂恩师代烈老和尚之墓”,该墓一直有王命璿后裔去祭拜。2017年11月,王命璿墓得以重新整修并致祭。

精于文史 八闽风范

王命璿作为晚明高官,其文采也出类拔萃,出口成章,尤精于文史,在当时福建文人中具有独特的风范。王命璿的遗作有《古今传赞序记文稿》《静修庵堂集》《新会县志》《王虞石沧州六卷》《王虞石史论三十六卷》《静观诗集十二卷》等。除《古今传赞序记文稿》外,其余都珍藏于北京博物馆。王命璿留传下来见得到的古诗有《五坡怀古》《次崖门三祠》《次字·沙先生吊古》等篇章。《古今传赞序记文稿》是王命璿书写,与其胞弟、京城通判王命玑等收集整理的大型诗歌、散文集,有记述龙岩古城风貌、小洋尚书第风景、尚书本人生辰日子、上杭吊钟岩风景、永定东华山风景等,现藏于日本国家古籍馆中。在回乡守孝期间,王命璿捐款建造上杭步云的马头山寺庙,发动人们捐款重修永定东华山寺庙,发动漳州乡贤为漳州知府施邦曜建生祠。几十年的从政生涯中,从广东的新会、广州、惠州、肇庆、海丰至漳州、龙岩、上杭、永定等地,都可见由王命璿所捐款建造的庙宇,所书写的堂匾、石刻、塔词等都字迹清楚、历历在目。如马头山寺庙赠至道禅师的一副对联至今挂于墙上,上联:至敬至诚五蕴皆空空色相;下联:道高道厚六根尽净净身心。横幅:马头名山。他在巡抚广东时,到民族英雄文天祥被捕处《方饭亭》察看,为文公写下了《五被怀古》的绝句。他在万安与连城交界处圆光寺避难时,挥毫写下《圆光寺庙》:“圆光古刹傍云巅,极目烫胸吃紫烟。恍见如来传大我,觉天日月映无边。”王命璿故居的楹联,据说也出自他本人的手笔:“尚书都督府,名宦乡贤家。”“文尚书,武都督,历代衣冠光上国;祖忠臣,孙乡贤,万世孝友振家声。”这正是王命璿一生忠正、振起家声的真实写照。

(执笔:中共龙岩市新罗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张文强 阙晓雪 龙岩王氏毅轩公理事会 王文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