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温暖的人间烟火


滕水滨

车友一行沿着蜿蜒崎岖的山道,慕名前往刊登在人民日报上那篇《温暖的人间烟火》里作家笔下的人间仙境——新罗区万安梧宅村。

古朴的村庄映入眼帘,驻车行走,一条清澈的小河驻村而过,青山相对而立,清风摇曳着绿叶送来阵阵凉爽,鲜活的空气中有股入人心腑的翠竹香味,清淡辄尝,精神为之一振,疲惫顷刻间被冲散。一位老婆婆坐在一个两头用石块垫着的木板上,背靠墙面,手里拿着一串佛珠,神情自然。她穿着件格子无袖衫,干净且显精神,身上散发着善良的气质,阿婆年轻时一定很美。“阿婆您好!”打过招呼,我们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阿婆打开话匣,她今年已90岁高龄,广东潮汕人,抗战时期避难随家人来到村里,历经磨难,饱受艰辛,婚后与丈夫相濡以沫一辈子,她丈夫今年91岁,二老育有三男三女,子孙满堂。阿婆每月领取政府养老金,却从不花钱,积攒下的钱,都等过年时当成“教育金”“压岁钱”一分不留分发给前来拜年的晚辈,孩子们尊称阿婆为“会长”,每每听到儿孙们叫她“会长”时,阿婆的心底都乐开了花。说到长寿,阿婆告诉我,村里有十几位年龄和她相近的老人,身体都很硬朗,最长者已过百岁,仍耳聪目明,生活还能自理。这无疑是大自然给予的眷顾,阳光、空气、水、绿色食物,还有传统的宗亲相助,共同守护美好的家园。我好羡慕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一声“阿母,回家吃午饭”的声音传来,只见河对岸一位大嫂头戴斗笠,肩挑担子,阳光下婀娜的身影,犹如下凡的仙姑,“她是我儿媳妇。”阿婆冲我笑了笑,抬头望了望天空,烈日正当午,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无需看钟表就能准确判断时间节点,阿婆要走了,扶老人站立,我连忙拿出相机按下快门,把她定格在永恒的记忆中......

继续在村中穿行,眼帘中清澈的水流,掀起朵朵浪花,绕过那一块块河中石头,卷出一个个小小的漩涡,巧夺天工的大自然形成了河潭,潭中一群白色的水鸭在嬉戏。我忽然激起儿时的玩兴,捡起路旁一块小石子抛向水中,惊扰了鸭群,冲散的鸭子展开翅膀拍打着水面,舞动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倒影,画卷里有水中屋、青山倒立、桥头直,好美好美。

“叔叔,买鸭蛋吧!这是土鸭蛋。”身后传来一串童真的声音,我转过身,只见小女孩提着一个装满鸭蛋的小竹篓,光着脚丫,扎着两条辫子,天真的脸上挂着两个小酒窝。小女孩今年12岁,在镇中心小学上学,平时寄宿在学校,今天是周六,放假回家,父母上山劈竹山,她和年迈的爷爷在家。“叔叔,您渴了吧,到我家里去喝杯水

吧。”小女孩甜甜的话,像亲情温暖着我的心。跟随女孩的脚步,来到那座白墙青瓦的老屋前。门前,一对楹联吸引了我,黑色的宋体“礼门义路,模山范水”镶嵌在方形石

柱间,我细细品味,仿佛看到人们勤劳耕作,春播秋收,吟唱着丰收的喜悦,农闲时则诗书礼仪、读古论今,追寻着走出大山外世界的途径。进了老屋,迎面是宽敞的庭院,两层的木厅堂呈空中楼阁,左右厢房对称,两房小旁厅摆放着八仙桌,八张方凳置在桌下,厅后藏着的是厨房,门连着厅,古建造师巧妙地把它们分开,彰显了明清建筑的风韵。整洁的院子摆放着十几盒山兰,怒放着白色小花,洁白动人,长长的兰叶下,花儿娇美的身姿,让我陶醉。懂事的小女孩端来一碗浓香山茶,静静地站在我身旁,看着我一口气喝下大碗茶。茶过唇香,心里如卸下万千包袱,感受千重洗礼。

那蓝天白云下娴静的村庄,娓娓地诉说过去的故事,浸润着温暖的人间烟火。我仰望天空,内心升华到极致,满身都是自在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