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我市多措并举推进九龙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让百姓享受到绿色发展带来的生态福利——
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融媒体记者 施薇 通讯员 李文星 石兰
初冬时节,九龙江畔却似春深未减。12月3日,记者沿着龙津河、小溪河等九龙江流域内的河流溯水而行,目之所及依旧繁花似锦,肆意绽放,盎然生机扑面而来。
九龙江是我省第二大河流,源自龙岩、流经漳州、汇入东海,保障着全省1/4经济总量的用水需求和1/5人口的饮水安全,是闽西南人民的母亲河。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整体系统观,持续探索,多措并举推进九龙江流域生态环境全面提升,让百姓享受到绿色发展带来的生态福利。
守水有责,补上护河短板
“九龙江西园镇段溪仔口电站库区坝头出现漂浮物。”12月4日,漳平市西园镇的河道专管员黄越宇巡河时发现了这个情况,马上拍下照片,并上传至手机里的“福建数字河湖APP”里。这条信息马上出现在漳平市巡河微信管理群上,漳平市河长办工作人员看到后,马上安排第三方打捞公司前去处理。几小时后,漂浮物已被清理,结果反馈到了平台上。
“过去,河道归水利局管,污染源归环保部门管,河岸违章搭盖归城管部门管,船只归交通部门管,‘九龙治水’的格局造成九龙江污染状况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理。”市河长办专职常务副主任、水利局副局长章静告诉记者,目前推行党政首长负责制的河湖长制,破解了体制顽疾。
我市全面推行河长制,目前,全市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共2779名。这些自上而下、大大小小的河湖长,实现了对区域河流监管治理的无缝覆盖。与此同时,“老兵河长”“园丁河长”“河小禹”“企业河长”“巾帼护河”等民间队伍积极参加管河护湖工作,还有“河道警长”、社会监督员等,广泛参与河湖长制工作监督、参谋与指导,铸就了守护九龙江的坚固防线。
多方联动,治水不再分家
雁石溪是九龙江上游支流,蜿蜒而至,穿过新罗区多个乡镇。雁石镇河道专管员赖仲尧回忆,早些年由于沿岸居民缺乏环保意识,溪中常有一些漂浮物。为此,各地百姓也曾互相责怪。
“必须强化联防共治,统筹抓好水上和岸上污染源根除,才能确保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目标。”章静说。
早在2009年,龙岩、漳州、厦门三市人大常委会就组成联合调研组,开展专题调研,并形成《关于加强九龙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的联合调查报告》,开启了跨区域协同监督的有益尝试。之后,厦门、漳州、泉州、龙岩四市人大常委会分别颁布施行《关于加强九龙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决定》,四地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治水行动。
立足实际,近年来,龙岩市更是大力开展生猪养殖污染整治、水产养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矿山生态恢复、生活污水处理等工作,全力打好水生态保护治理修复“组合拳”。如今,已基本形成了上下游联动,部门协作,区域沟通的九龙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体系。
“水是流动的,污染物是漂动的,江海不能分段治。开展协作联动工作机制以来,交界水域的漂浮物基本消灭了。2021年以来,九龙江28个国省控断面综合水质持续保持在III类以上。”市河长办专职副主任熊华生告诉记者。
项目带动,治理水系顽疾
在东肖溪流域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示范点,水清堤绿,鹭鸟翔集。“过去,这条溪曾因污水直排,溪水黑臭,垃圾成堆。真没想到,现在这里变成了我们茶余饭后或节假日的休闲好去处。”住在溪边的黄邦村村民陈先生感慨地说。据了解,东肖溪流域生态环境整治工程是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子项目之一,通过生态恢复和人工修复,如今的东肖溪焕发生机。
治水,以项目为一个有力的抓手。2021年,经竞争性评审,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在全国29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中央财政支持项目。龙岩市山水工程主要涉及市本级、新罗区、漳平市、连城县,共26个子项目,总投资35.57亿元。
多年来,我市重点围绕九龙江流域存在的部分小流域水环境问题严重、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迫切、水土流失与农地退化严重、森林质量不高、河口湿地受到威胁等生态问题进行系统治理。
记者从市财政局获悉,截至目前,26个子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1.8亿元,项目建设基本完工,进入验收阶段,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环境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加强,河更畅水更清环境更怡人。
同饮一江水,共护一江美。九龙江流域的美丽蝶变有数据来印证。据介绍,今年1-10月,九龙江28个国省控(考)断面I-III类优良水质比例为100%,19个省控小流域断面I-III类优良水质比例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