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新力量 让非遗焕发新时代新风采

——我市积极构建多元化非遗人才培养体系


融媒体记者 方圆

每周三、五、六晚上,在武平县兴贤坊文化街区梨园展示基地都会举行闽西汉剧表演;在永定区首家乡村非遗馆里,斗笠技艺传承人李新明经常向游客展示斗笠制作技艺;在连城县隔川镇连城拳传承体验中心,连城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炎林常在此打连城拳......

闽西是客家祖地,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365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46项、市级234项、县区级365项。

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凝结着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是客家人的根与魂。如何保护?如何传承?如何发扬?——关键在人。

2017年1月,我市获批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客家文化的保护传承迎来新一轮机遇。实验区非遗保护能力建设的首个举措,就是培养非遗传承人与名家大师,发挥领头羊作用。

龙岩市客家文化生态保护中心与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合作在龙岩汉剧传习中心建设中国戏曲教学实践基地,鼓励本土名家大师积极参选文化和旅游部“名家传戏”、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多渠道培养传统戏剧类非遗传承人。同时,与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非遗研究中心合作,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工作,提升非遗传承人能力。

闽西汉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伍银莲老师被评为“全国非遗保护先进个人”;龙岩市实验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明卿表演的木偶书法、木偶拉琴荣获吉尼斯世界之最、全国第三届中华民间绝技大赛金奖、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创作金奖、文化部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等奖项......

自实验区设立以来,我市制定实施26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完成首批21家国家级项目传承人工作室建设,14家传统技艺省级、市级传承人(工艺大师)工作室建设;完成20位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新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人、省级23人、市级116人。截至2023年,共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67人,其中国家级4人、省级52人、市级166人、县区级367人。

在客家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路上,不仅需要名师大家的传授与传承,也需要青年的创新与传播。

实验区积极建设文艺类非遗创作孵化基地,加强闽西汉剧等传统戏剧、民间文艺等中青年传承人培养,重视以“传帮带”方式,为中青年传承人营造交流空间,为文艺类非遗持续繁荣发展储备力量。据统计,实验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中青年占比达69.8%。与此同时,组织青年演员参加中青年演员比赛,大力培养“青年文化英才”。

孩子是文化传承的希望与未来,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实验区通过开展非遗“三进”活动,推进非遗代表性项目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编写了《客家历史与文化》《汀州客家童谣》《闽西客家木偶戏传统剧目经典唱段曲谱集》《闽西客家山歌曲集》等非遗教材,推动全市几十所中小学校开设非遗课程。同时,在上杭建成全国中小学生非遗研学营地,研发了永定土楼、长汀古城、连城培田、武平兴贤坊等35条非遗研学精品路线,开发了客家文化等五大主题板块150多门精品研学课程,每年举办闽西客家木偶戏、闽西汉剧、十番音乐等小小传承人培训班超过300期,开展非遗研学活动2800余场次,参与学生超24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