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别样浓情高书行
武平民主高书村
■王小庆
近日,我来到了武平县民主乡高书村。这里是红四军入闽的第一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高书村位于武平县的西部边缘,紧邻江西省,当我步入村内,阳光穿透稀疏的云层,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赋予了它一种别样的温暖。
高书村坐落在一片开阔的山谷之中,四周被翠绿的山林环抱,山川被郁郁葱葱的树木覆盖,生机盎然。村里的小河清澈见底,波光粼粼。炊烟从各家屋顶缓缓升起,与轻柔的雾气交织在一起,营造出梦幻般的景象。村里的老人们围坐在树荫下,讲述着往昔的故事,孩子们则在一旁认真聆听,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踏入高书村的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村口的一块石碑上刻着“红四军入闽第一村”的字样,是开国少将王直将军所题,遒劲有力的大字提醒着来客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沿着狭窄的村道前行,两侧是古老的土木结构房屋,斑驳的墙面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村里的孩子们穿着鲜亮的衣服,在家门口嬉戏玩耍,他们的笑声在村庄中回荡,给这个静谧的山村增添了几分生机。
在村子的中心位置,有一座古老的祠堂,里面陈列着许多关于红军的文物和史料。走进祠堂,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祠堂内摆放着仿制的红军战士的军装、枪支,以及一些生活用品,展示着一段历史,讲述着一个故事。我在这些展品前驻足良久,试图从中捕捉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1929年2月4日,红四军主力在经历了江西寻乌县吉潭镇圳下村的战斗后,仅剩下2500余人。面对严峻的形势,红四军前委在罗福嶂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部队的建制,整编部队结构,并迅速撤离罗福嶂。红军战士们在严寒的天气中,踏上了前往武平县的征程。他们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道路两旁是茂密的树木和灌木丛,阳光透过树叶洒落下来,形成斑驳陆离的光影。战士们虽然身着单薄的衣物,但心中的信念如同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着前行的道路。
当天下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终于进入了武平县民主乡的黄沙村(今高书村)。村民们有的站在自家门口,有的躲在窗户后面,用好奇而又略带恐惧的眼神注视着这支陌生的队伍。红军的到来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村民们听说有大军过境的消息后,已经有不少人慌忙收拾东西,带着孩子和老人逃往山上躲避。村庄里显得格外冷清,只有一些胆大的或是来不及离开的人留在了村里。
红军积极地向留下的群众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红军的宗旨。他们四处张贴和书写“打土豪,分田地!”“红军万岁!”等标语,还有一份详细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这份布告详细阐述了红军的政策和纪律,以及红军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毛泽东亲自深入到街巷中,走进未离开的群众家中,与他们亲切交谈。毛泽东告诉他们,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鼓励他们放心回家,并保证红军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麻烦。这种亲民的行为逐渐消除了群众的疑虑。为了进一步赢得民心,红军前委、军部还特别下令:所有红军战士不得擅自进入已经有人居住但无人在家的房屋内,如果需要借用物品,必须事先征得主人同意,并在使用后归还,必要时还需支付租金。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当地百姓对红军的担忧。
红军还派出小分队前往周边乡村如武平东留乡的黄坊、小溪、苏畲、封侯等四邻村庄,进行宣传活动。小分队成员身着军装,手拿宣传册和标语,他们穿梭在各个村庄之间,张贴《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向村民们解释红军的宗旨和政策,同时也在墙壁上书写和张贴标语,让更多老百姓了解红军是自己人,是帮助穷苦人过上好日子的革命队伍。
村民们终于知道红军是为老百姓的,纷纷伸出援手,支持这支正义之师。他们自发地行动起来,将家中珍贵的粮食和新鲜蔬菜送到红军手中,解决战士们的燃眉之急,俨然亲密无间的一家人。
我沿着一条蜿蜒的小径向村外走去。小径两旁是茂密的竹林和翠绿的茶园,微风吹过,带来一丝丝凉意。在一处开阔地带,我看到了几棵参天大树,据说当年红军战士们曾在树下休息。树干上还依稀可见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
站在这片土地上,我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红军战士们的坚韧与勇敢,也能体会到当地百姓对红军的支持与信任。那些标语和布告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褪色,但它们所传递的精神却依旧熠熠生辉。高书村不仅是红四军入闽的第一站,更是一个见证历史变迁、军民鱼水浓情的地方。青山绵绵、绿水潺潺,似乎在欢快地讲述着当年那些峥嵘岁月里发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