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三年多来,龙岩公益联合寻人队帮助300多名走失老人回家——
让爱照亮老人回家路
家属为新罗区龙津救援队送去锦旗。
近日的一次寻人联动中,义工在街头找到走失老人后通过视频与家属联系确认。
龙岩义工办公室挂了许多家属送来的锦旗。
■融媒体记者 刘玉荣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94岁、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周英(化名)老人在新罗区走失了四次。
最近一次走失是在今年10月9日。幸运的是,老人身上有定位手表,很快被家人找回。而10月3日那一次,老人摘掉了定位手表,从居住地葫芦新村走到东风桥附近,直到当晚11点多被巡逻民警发现。
根据资料,我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39.3万人,占常住人口15.7%,老龄化率高于全省。而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率为5.6%。据此估算,在龙岩,超2.2万的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而走失,是这类人群的一个显著特征。
2024年9月21日是第31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主题是“即刻行动:点亮记忆之光”,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庭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在重阳节之际,我们再次关注这一老年群体,探讨寻找一位走失的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会面临哪些困难,家属需要获得哪些支持,如何防止这个群体从“缝隙”里掉落?
寻人帖中,八成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
9月21日上午11点左右,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许大爷在新罗区小洋农科所附近走失。家属四处找寻无果,心急如焚,赶紧向龙岩义工寻求帮助。
龙岩义工和龙津救援联合寻人队发布搜救帖,指导家属报警,查看监控后发现,许大爷曾在罗桥短暂出现,之后就在监控画面里消失了。
联合寻人队的恽建森、林中杰、郭辉熟络地找到老人最后出现在监控画面的位置,根据老人的步频和体能,判断老人不会走远。三人各骑一辆摩托车,兵分三路搜索,不放过任何一条小巷。
“倒回去,那个路边捡瓶子的好像就是我爸!”当晚 21:40左右,在山海酒店附近,与恽建森同行的家属一眼认出。终于找到了!家属激动地拉住老人的手。看到熟悉的家人,老人逐渐恢复过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出现在这里,看着恽建森像是多年不见的老友:“要不要到我家喝茶?”
类似这样的情况时常发生。2012年,龙岩义工正式开启了城市寻人公益项目,与多个公益组织成立联合寻人队。今年重阳节前夕,寻人队的负责人恽建森告诉记者,有两类人是他们搜寻的主要对象,一是孩子,二是老人。2021年以来,寻人队搜寻了走失者370多位,其中300位左右是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比例超过80%。
据《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测算,中国每年走失老人约为50万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占走失老人的最大比例。
龙岩市第三院医生殷世龙告诉记者,阿尔茨海默症病人的特征包括认知减退、情感障碍、行为障碍等,方向感缺失也是认知减退的一大表现。如果出现走失这一情况,表示他的病情至少在中度以上。
有的老人会一再地走失。周英老人此前几乎每十天走失一次。每次走失都是全家人出动:扫街、报警、找寻人队帮忙、贴寻人启事、在朋友圈转发寻人消息......“我也不能把她拴在家里,经常一不留神,她就不见了踪影。”朱先生曾试着在老人身上缝识别身份的布条或者牌子,但经常被老人撕扯掉。终于经过多次尝试后,老人愿意佩戴有定位功能的电话手表,大大缓解了走失情况。
一旦走失,寻找分秒必争
恽建森说,一个孩子走失往往有亲戚、朋友、老师等一起帮忙寻找,但老人走失,往往只有直系亲属在找。
而搜救过程中的困难在于:大部分老人没有带手机,无法联系;走失时穿着干净,在人群中不显眼;没有支付能力,小部分依靠公交车,大部分是在路面上不停移动,轨迹不清晰;基本没有防护能力。
最后一点,也让每次搜救充满了紧迫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走失后,由于各项生活能力降低或丧失,死亡率非常高。一项统计发现,阿尔茨海默病老人走失后死亡率高达10.47%,远高于一般走失者死亡率3.1%。
对多次参与寻人的龙岩义工郭斌勇来说,始终无法忘记一个个寻找失败的故事。
最近一次是一个在医院检查完身体后走失的老人。家属找了一整个白天后才求助龙岩义工。一大群人搜寻了三四天,最后靠无人机搜寻到老人在新罗区江山镇的一处山里。此时,距离老人走失已过去5天,由于多日未进食,加上湿冷失温,老人最终没有挺过去。
“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生活能力降低甚至丧失,一旦走失,发生生命危险的概率非常高。”聊到类似的事,郭斌勇的声调不禁高了起来,“寻找走失老人,必须分秒必争。我们不是寻人,是救命啊!”
分级联动,照亮老人的回家路
为了提高寻人的速度,队员们在一次次寻人中总结出一套方法,那就是“分级+联动”。
当公众找到城市寻人队时,队员们会先核实基本信息,对老人的姓名、体貌特征、走失地点等问题一一询问,以便准确发布寻人帖,安排搜救、传播等工作。恽建森介绍,根据老人走失的时间,他们会发布A、B、C三个等级的寻人帖,类似于医院根据病情进行分级。
根据分级情况,寻人队会快速联动进行线下寻人响应。在龙岩中心城区,寻人队伍以义工为主,一旦研判老人进入山林、水域,则以龙津救援队、曙光救援队的专业救援人员为主。除了无人机、对讲机、照明灯、救援绳索等装备,监控系统的人脸识别支持对提高搜寻效率至关重要。
“过去查监控只能靠家属或者寻人队肉眼一帧一帧地盯着看,如果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不到1分钟就可检索出走失老人出现过的监控画面。”恽建森说,接到人员走失求助,他都会建议家属报警争取监控支持。
在恽建森的手机里,记者看到了寻人的多个微信群。这些力量包含环卫工人、媒体广播、快递小哥、公交司机、的哥的姐等,他们组成了龙岩庞大的城市寻人网,为寻人第一时间提供线索。
“现在80%的走失者,是经朋友圈转发的寻人帖,被有心人偶然发现后,联系我们提供线索而最终找到人。”郭斌勇认为,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市民的转发。“你的家人朋友一定会信任你,帮你转发,你不知道他们背后的力量,你要相信,你的每一次转发都会照亮这些老人回家的路。”
相关链接
如何预防老人走失?
在家应多陪伴老人,或雇佣陪护人员,让老人尽量避免孤独、空巢等。
定期为老人拍生活照,留存在手机里;老人出门穿鲜艳的衣服,走失时容易辨认。还可以让老人背诵电话号码,此举对症状较轻微的老人有一定效果。
给老人佩戴智能定位手环或者手表,便于知道老人的准确定位,或者在老人身上适当的位置(比如口袋里)放置老人的姓名和家人联系信息。
此外,人们在路上遇到疑似走失的老人可以多留意,先把人留住,并根据老人提供的线索通知家属,留不住可拨打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