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红色文学,如何传承与创新?


■邱德昌

中国红色文学可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为代表的共产党员以及李求实创作了大量的革命诗歌。1930年3月2日,以鲁迅为旗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左联”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艺大众化,推动了革命文艺运动向前发展,成为中国红色文学的源头和大本营。闽西红色文学的起源,亦于上世纪二十年代,邓子恢、陈明等人创办奇山书社,办《岩声》报为发端,随后有阮山、邱织云、张赤男等革命者的文艺创作,阮山、邓子恢、张鼎丞创作了大量的红色山歌。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陈毅等在闽西留下宝贵的诗篇,瞿秋白在闽西留下《多余的话》和七首诗词,龙岩籍左联作家马宁在闽西苏区创作了散文和小说。闽西红色文学源远流长,成为中国红色文学的策源地之一。

苏区时期的红色文学。一是苏区民歌。苏区民歌表现内容一是控诉黑暗歌谣,记录红军胜利和苏区建设,歌颂党和红军、新政权的歌谣。二是共产党人阮山、邓子恢等创作苏区红军宣传山歌。担任过中央苏维埃政府文化教育部秘书长兼社会教育局局长阮山的诗歌创作及对传统民歌的改造,通俗易懂,形式多样。有男女对唱、劝世歌、三句半、传统诗词等。三是苏区红色刊物刊发的红色文学。1932年前后,随着福建省苏维埃在长汀县成立和中华苏维埃政权在长汀一山之隔的瑞金成立,闽西实质上成为中央苏区核心地区和经济中心,《红色中华》《青年实话》《中国青年》《少年先锋》等苏区报刊上,发表了不少反映苏区生活的新诗,1933年《红色中华》还选编了《革命诗集》。除诗歌后,闽西苏区散文、通讯小说、童话故事也相当活跃。当时苏区有几十家报刊,有的还开设副刊。每期都登有通讯、散文、诗歌小说等,四是毛主席、陈毅、瞿秋白革命先辈在闽西创作的诗词、文章。红四军二次入闽,毛泽东同志在闽西写下了《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4首诗词,诗境开阔,革命激情迸发。陈毅在闽西写下革命诗篇《反攻下汀州龙岩》。1934年,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时任中华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长的瞿秋白在长汀被国民党抓捕入狱,留下长文《多余的话》和《致郭沫若》以及7首诗词。

抗战时期的红色文学。一是出版进步报刊造舆论。为了宣传民众,扩大抗日宣传,闽西各地出版了《前驱》《团结》《统一》《大成日报》《闽西日报》《汀江日报》《唯力》《呼声》《火线》《漳平简报》等30多种报刊。在闽西党组织创办的报刊中,最早出现的是《抗日战讯》,创刊于1936年末。闽西党组织创办最有影响的抗日报刊,首推《前驱》半月刊。它是在原党的机关报《红旗》的基础上,于1937年11月15日以福建龙岩前驱社的名义创办的中共闽粤赣边省委党刊。厦门大学迁入长汀后,《唯力》于1938年3月13日在长汀出版,同时有学生社团文学刊物《笔会》,发表大量知名教授与学生文学作品。1946年至1949年三年解放战争时期,坚持在闽西的作家和文学社团,积极创作诗文。省立龙岩师范,成立“向东流”诗歌社,编辑《“梦云213”的窗口》报。1949年闽粤赣边纵文工团、华南文工团、福建文化服务团三大文艺团体会师龙岩,再次掀起闽西红色文学创作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的闽西红色文学。上世纪五十年代闽西出现过一批诗人如吕沁、江城和散文作家张惟等。张惟红土地系列散文作品发表在《人民文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厦门闽西知青诗人舒婷、陈志铭、陈元麟、谢春池以及张胜友创作大量闽西红土地题材作品;九十年代后,马卡丹、黄征辉、余小明、刘少雄、吴启蒸等一批作家继承红色文学创作;纪实文学有练建安主编《八闽开国将军》丛书、张惟《血色黎明》、傅柒生《军魂》、庐弓《秋白之死》、李元健《苏维埃血脉》、符维健《王涛支队纪实》;长篇小说有邱德昌《采茶灯传奇》、郭鹰《笔锋》。2017年海峡少儿出版社出版福建红色少儿小说丛书,作家练建安、邱德昌、李迎春、詹亮浈、唐宝洪、郭鹰、詹鄞森、邱美煊、吴启蒸、季仙、杨笔、钟茂富、刘宇芳、郑宜焜等创作的11部红色少儿小说出版并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校图书馆馆藏书目和福建优秀文学图书。之后李迎春《风雨家园》在《中国作家》刊发。诗歌方面,李迎春的长诗《生命的高度》获得中作协重点扶持作品,还出版了长诗《古田,落雪与和声》;邱德昌的《淬火龙岩——红色朗诵诗100首》荣获全国鲁黎诗歌奖。近年来,闽西红色题材作品在全省占据重要位置,在全省红色书籍出版、红色题材的作品发表、入选或获奖方面均占据首位。据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至2024年,闽西本土作家共出版120部文学作品,大部分是红土地题材的诗歌、散文、传记作品。

然而,闽西红色文学创作面临诸多问题与困难。一是文学评论缺失。研究闽西红色文学的机构缺失,研究闽西红土地文学的力量不足,不能引发更多人关注闽西红色文学创作。包括对长达24届的全国知名文学品牌——“红土地·蓝海洋”文学品牌,也缺少理论研究。二是作品缺少高峰。当前闽西红色文学作品数量不少,但是质量参差不齐,在全国获奖或重要刊物发表的较少。三是作品转换率低,由文学作品转换成影视作品几乎是空白。四是人才梯队断层。目前,活跃作家以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为主,八十年代较少,九十年代凤毛麟角。从入选《新中国70年龙岩作家优秀文学作品选》的作者来看,90后才6人。

闽西红土地文学创作如何走出困境?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要坚持守正创新!闽西红土地文学创作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中大有作为,红色文学创作与当代现实题材创作、客家文化等传统文化创作并不矛盾,相反,他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因此,要推动红土地文学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大力提升我市文学创作质量与水平,要在传承与融合上做文章。一是加强对红土地文学的深度挖掘。重点要对红色人物成长的背景的展示和表现,尤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要对红色人物人性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同时,加强对红色重大事件的文学艺术表现,要将重要事件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进行分析、归纳。二是加强红土地文学与传统文化及地域文化的融合。要积极主动融入市委“打好五张牌 建设新龙岩”,聚焦“大爱龙岩 追梦中国”主题主线,以文学的生动形象唱响昂扬的新时代主旋律,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彰显担当作为。要按照贴近时代、贴近人民、贴近生活的要求,精耕细作,使红土地文学立体起来、丰满起来,成为承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有效载体,使红色文学作品也成为闽西客家文化、闽西生态文化展示的一个重要路径和载体。红色与古色,红色与绿色交相辉映,山区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相融相生,使当代的红土地文学成为传承优秀中华文明的一座桥梁,成为当代绿色生态文明的一扇窗口。三是要全方位借助当代多媒体艺术,加强文学与戏剧、影视、音乐、美术的融合,加大文学鉴赏与批评,加强文学作品成果转化,走出去,引进来,加大文学交流。尤其是文学与影视传媒的结合,使文学形象更直观,更形象生动。同时,借助当代新媒体宣传手段,加大传播力度与广度,使文学真正成为人学,成为大众喜欢消费的文化,以此达到助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