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诗《七律·长征》赏析


胜利会师(油画) 来源网络

张佑周

1934年10月10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瑞金、于都和福建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实施战略转移。红军没有车马,指战员们肩挑背负着辎重,徒步前行,经过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11省,击溃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实现了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的胜利会师。

作为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被重新确立领导地位,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并直接指挥中央红军在云贵大地纵横驰骋,经历爬雪山、过草地、突破敌军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的毛泽东,看到柳暗花明,心情特别舒畅,沉寂了半年多的诗情突然激荡起来,写下讴歌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以将革命的浪漫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著称的诗人毛泽东的这首诗,一开篇就表现出轻松、豪迈、自然的浪漫主义风格。诗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与其说是在叙述红军万里长征的艰难,不如说是在表达作为红军的一员踏遍万水千山、饱览大好河山之后的愉悦心情。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险是空前绝后的,且不说血战湘江的血腥惨烈、四渡赤水与强渡乌江的艰难,以及强渡大渡河与飞夺泸定桥的雄奇悲壮,仅就爬雪山、过草地时红军所经历的自然环境的恶劣和食物等物资的极度匮乏诸方面看,就是常人所难以承受的。诗人却以“万水千山只等闲”轻松概括,似乎很享受整个长征的过程,浪漫主义豪情跃然纸上。

从诗的颔联开始,诗人继续以轻松的笔调叙述红军长征的历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写的是红军出发后,经过福建、广东、广西,到达贵州的过程。在诗中,红军走过的横亘在赣粤边和湘桂边的南岭山脉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和越城岭五岭,就像山海中的小波浪,而滇黔边界气势磅礴、雄伟挺拔的三列乌蒙山峰,在红军脚下则像踩踏滚动的泥丸那样轻巧,有什么艰难险阻呢?诗人的革命英雄主义豪情明显地流露在诗句中。

诗的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还是以轻松的笔调描述红军驰骋疆场的战斗经历,包括四渡赤水、突破乌江天险、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虽然被敌人拆掉桥板的大渡河铁索桥是冰冷的,金沙江两岸的云崖却被湍急的江水拍打得暖暖的,指挥并经历过这些战斗的诗人,似乎对这些地方非常留恋,魂牵梦萦,革命英雄主义豪情更加高涨。

诗的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显然表达出诗人在翻越过长征最后一座雪山岷山,取得长征胜利之后的欢快喜悦心情。岷山自古有“千里岷山”之称,从甘肃东南岷县延伸至四川峨眉山,有几十座海拔超过4500米的山峰,而且其山体大多为四壁陡峭、峰顶尖锐,许多由冰川创蚀而成。红军长征成功翻越岷山连绵不断的一座座山峰,艰难程度不言而喻,诗人却用“喜”字表达,胜利豪情再度溢于言表。而跟随诗人长征,走过万水千山的红军将士,翻越过最后一座高山,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自然也兴高采烈“尽开颜”。

红军长征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历史事件。数万红军在中华大地上纵横驰骋,既要与敌人浴血战斗,又要与大自然进行生存竞争,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它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泛起的壮阔波澜,它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印迹,是难以磨灭的;它所能提供给党史学家、历史学家的材料是取之不尽的。作为亲历者的诗人毛泽东却用仅仅七言八句的律诗,把这伟大历史事件描述得淋漓尽致,其“诗言志”的功力实在是炉火纯青。

这首诗是诗人公开发表的有关红军战斗故事的最后一首诗篇,也是其公开发表的第一首律诗,其艺术性是非常高的。且不说这首七律的平仄、押韵皆严格按照律诗的规则,一韵到底,读来朗朗上口,使人荡气回肠,光颔联、颈联二联的对仗,就让人叹为观止:

乌蒙—五岭;磅礴—逶迤;走—腾;大渡河—金沙江;横—拍;铁索—云崖;寒—暖,所有对仗的词都词性相同,结构一致,极为工整,真可谓出神入化,登峰造极,无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