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建言—
加速『专精特新 』培育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融媒体记者 刘菲菲 麻小洁
作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先锋,“专精特新”企业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如何?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更好支持其发展?市政协委员直击“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难点、痛点和堵点,积极建言献策。
成效显著 挑战并存
“专精特新”企业,指的是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优势的中小企业,它们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近年来,我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市政协委员们认为,一方面,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衡,“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新罗、上杭、龙岩高新区(经开区);另一方面,现有的“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专业化程度较低,传统产业占比大,面临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加上我市区位优势不明显,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学历青年人才的引进难度较大,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与一些地区相比,我市对于“专精特新”企业的奖励和扶持度有待加强。
多措并举 助推发展
“注重梯队培育,建立完善培育库,是催生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关键。”市政协委员张旭东建议,围绕龙岩市“2+4”重点工业产业,由工信部门牵头,整合相关数据,建立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形成梯度培育格局。不仅要丰富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大力招引“专精特新”企业,还要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打造更多质量优、数量多的行业标杆企业是摆在各行业、各区县面前的重要课题。”张旭东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座谈等方式发现,我市约30%的“专精特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专利转化力不从心、企业转型有心无力等问题。
如何破局?张旭东表示,应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支持力度,在落实创新的激励政策的基础上,从各类产业基金里专门切出一块或新成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出资,形成投贷联动、投投联动。同时,加大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配套产品供应商、信息工程服务商等机构的培育力度,赋能推动传统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能力;推动各县(市、区)、龙岩高新区(经开区)分别建设重点行业大数据平台,建立企业数据共享机制。
资金支持是科技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动力。市政协委员在提案中建议,提高对新获评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的奖励力度,并补充出台相关补助条款;完善市场拓展、融资、人才等支持政策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优质企业培育基金的组建,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支持;鼓励市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专精特新”实训基地,并给予政策补助。通过这些措施,为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市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