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长汀:解决河道问题 绘就碧水清流新画卷
■通讯员 陈天长 刘焕辉
立秋过后的汀江长汀县三洲镇河段,水清岸绿,翠绿群山倒映水中,碧波荡漾,不时有白鹭从江面掠过,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景象。这是长汀县着力解决河道问题,绘就碧水长汀的新画卷。
2017年3月,长汀县成立了长汀县河长制办公室。2020年3月,立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有关要求,成立长汀县生态共治中心,创新开展生态共治监管改革,实施全县综合巡查及镇村、河道保洁工作,打造了智慧综合巡查平台,实现了镇村保洁一体化。
长汀县生态共治中心成立后,河湖面貌明显改善,2024年上半年,全县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综合水质I-III类优良水质比例为100%,I-II类优质水比例为80%;省控小流域断面综合水质I-III类优良水质比例为100%,I-II类优质水比例为66.67%。长汀县生态共治监管的做法、经验被列为2021年度全省、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案例,被省农业农村厅推荐为2022年度全国第四批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该中心着力破除传统多层级、分散式管理弊端,打造“政府监管层+企业执行层”组成的扁平化管理模式。角色改变更高效。改革后,政府角色从“运动员+裁判员”向“裁判员”的转变,有效消除“人情岗”“低效岗”“重复岗”,实行企业化管理,规范性作业,聘用的各类人员800余人,仅为改革前的一半,既节省精力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问题整改更到位。通过建立健全“巡查上报、分类指派、年督促整改、核查销号”的闭环机制,实施全县综合巡查及镇村、河道保洁全覆盖、市场化,有效实现“巡改”同步。截至目前,累计巡查发现涉河问题1.2万余条,处理率为97.04%。资源调配更科学。市场化运营后,全县保洁、巡查资源可集约高效调度,特别是应对国庆、春节等大型节假日,提升了应急处置能力。同时,有效消除了“河与岸、镇村交界”推诿扯皮和镇村多承包商服务不均衡等现象,实现水岸同治,镇村均衡。第三方进场以来,配合全县各乡(镇)开展环境整治1000余场次,实现日清日运。
长汀县突出对象全覆盖、流程全在线、数据全收集的要求,实施“互联网+”绿色生态模式,着力打造长汀县城乡智慧综合巡查、智慧环卫平台,实现问题有认领、整改有落实、成效有核查、过程可追溯,有力提升河湖管护水平,推进河长制实施成效。综合巡查“一张图”。可直观察看全县各乡(镇)涉河问题分布及处理情况。镇村保洁“一张网”。采用网格化管理,将镇村保洁区域分块划分到具体保洁员,运用环卫小钉(定位仪)、智能平台或移动终端(手机APP),实时掌握保洁员上岗、脱岗、坐岗及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等信息,实现智能化管理。数据运用“一套表”。依托智能综合巡查平台,建立河道巡查作业信息库、人员信息库、巡查设施信息库、事件问题汇总资料库、作业效果对比库等数据库,实时生成部门表、乡镇表、时段表、综合表,河道专管员巡察情况,可从智能平台直接导出“一日一巡查”电子表格,一改过去巡查员人工贴照片、书写字迹潦草、问题描述不规范、巡查本破损沾湿等弊端,实现数据可视化、可追溯、便查阅。
由县生态共治监管中心根据对第三方镇村及河道保洁等工作的考核办法,制定考核评分表,按照县中心抽查,镇村及部门考核,结合公众投诉反馈,确保考核得分来自最基层,来源真实。横向到边。部门分工协作,明确责任。坚持执法主体不变、执法权限不变、执法体系不变,加强工作协调,及时分解巡查反馈的问题,落实整改。全面覆盖。着力打造“全域化覆盖、高密度暗访、全民及媒体曝光”的监督网络,推动“人人皆为河(湖)长”,利用电视、报纸、微信等各类媒介广泛深入宣传,设立河道问题110举报电话,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河湖管护的良好氛围。
河道管护不断加强,有效减轻了河道生态环境遭破坏的风险,实现农村生活垃圾不入河道。基本实现河道旁无露天垃圾池,村民基本养成垃圾入桶的习惯,各类垃圾日清日运,从根本上避免垃圾入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