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九龙江航道的刘氏三兄弟
唐垂拱三年(687),漳州刺史陈元光开发漳州,遣部将刘珠华、刘珠成、刘珠福(漳平市新桥镇《刘氏族谱》称为刘福、刘寿、刘禄)兄弟三人,率部沿九龙江上溯疏浚河道,以通舟楫,后被供奉为神。
九龙江航道的开通,对促进山区和沿海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后人为纪念刘氏三兄弟,将其供奉为九龙江的水上保护神,在九龙江两岸建起多处“三公庙”,船工每年开春都会祭祀三公祈求行船顺利。新桥西埔嘉应祖殿将刘氏三兄弟疏浚九龙江河道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称“功追神禹”“功如神禹”。
开发北溪 疏浚河道
唐总章二年(669),陈政携子陈元光及母亲魏箴率领两批唐朝府兵进入福建,平定泉(州)潮(州)间“蛮獠之乱”。沿着九龙江岸的崎岖山路,陈元光随军队一路“平抚啸乱”,直达漳州平原。垂拱二年(686)始建漳州。
陈元光开建漳州后,为促进辖治区域的发展,决定加强山海之间的联系。利用九龙江开发航道,发展水路交通航运事业便成了一件大事。疏通九龙江航道,既可以获取山区资源,又可以加强与上游村镇的联系,一举多得。于是陈元光派遣部将刘氏三兄弟开发九龙江流域。三兄弟率领的唐军足迹遍涉于今华安、漳平、龙岩广大区域,将中原文化带到了蛮獠之地。在陈元光的鼓励下,不少部将与蛮獠通婚,促进了民族融合,九龙江沿岸至今依旧有碑刻、族谱记载此事。
九龙江,为福建第二大江,干流长428公里,由北溪、西溪及南溪汇流组成。北溪是九龙江河段最长、最主要的干流。它发源于新罗区小池镇和连城县曲溪乡,分别为雁石溪和万安溪,两水至苏坂合溪后流入漳平,至盐场洲与双洋溪、新桥溪汇合后始称九龙江北溪。后又纳入新安溪、黄祠溪、瑞都溪、溪南溪、大深溪,九条溪流在漳平境内汇合,流入华安县境内,又在芗城区与长泰的溪流汇合,经芗城区、龙文区,出江东桥,在龙海紫泥郭洲头为南北两港,南港在榜山福河与九龙江西溪汇合,为三叉河。两港到浒茂头,分流南、北、中三港口。三港在东园秋租村与浮宫草埔头交界水域与九龙江南溪汇流,后经厦漳大桥注入厦门湾。龙海三叉河以上溪流统称为九龙江北溪。
刘氏三兄弟沿江而上,一路疏浚九龙江北溪干流和支流新桥溪、雁石溪段航道,令北溪始通舟楫。其他北溪支流航道经历代疏浚,也可通航,构建起九龙江北溪上游的水运交通体系。
雁石溪段,三兄弟一路疏浚河道直达雁石码头(今新罗区雁石镇)。《漳平县志》载:刘氏三兄弟“率部沿九龙江上溯疏浚河道,直至雁石,以通舟楫”。古时漳州往龙岩(今新罗区)行船载货只能在雁石码头卸货,用人工肩挑走山路到津头码头,再用小船运到龙岩南门头码头卸货。这样龙岩可以通过陆路、水路,到达漳州及闽南沿海一带进行经济来往,发展山区经济。
新桥溪段,三兄弟疏浚河流至流溪头(今漳平市新桥镇新桥村),在此停止了疏浚之旅。古时流溪头西边有一处大湖(古称“西湖”),相传刘氏三兄弟疏浚河道后湖水被排干露出肥沃土地,百姓陆续迁来,形成了西埔村。乡人建“嘉应祖殿”以为纪念。
万安溪段,疏浚河道直达溪口(今新罗区万安镇溪口村)。溪口古镇自唐代起便成为连通闽南及江西的重要水运码头,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些唐初河洛文化印记。
宁洋溪段,疏浚后行船可从漳平直达宁洋码头(今漳平市双洋镇)。明代徐霞客两度乘舟考察北溪,他从闽江流域入坑源、过马山、到达宁洋城,自宁洋码头乘船沿九龙江北溪而下到达漳平,经华丰而抵漳州,得出了“程愈迫,则流愈急”的著名科学论断。
感化溪段,经疏浚开拓后从北溪干流经华口营向上游行船,最大可支持载重1.2吨木船通行至今象湖镇杨美村。
华安新圩以上九龙江北溪的各支流呈树根状的扇形分布,水量充沛,落差较大,水流湍急。据《华安县志》载,华安华丰溪段就有9港16濑4滩31潭,自然落差百米之高。当时的百姓无力制服这激流险滩,只能望河兴叹。唐代刘氏三兄弟及下属唐军凭借当时较为简易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疏通河道,开辟江河,十分艰辛。刘氏三兄弟疏通九龙江北溪最主要、最艰巨河段是:从华安至漳平界小杞37公里,小杞至雁石93.5公里,从盐场洲到新桥(古称“流溪头”)约60公里,合计190.5公里。
经刘氏三兄弟疏通后九龙江北溪通航河段覆盖华安、漳平、宁洋、龙岩等九龙江北溪上游所属区域。按现代行政区域,华安1315平方公里,漳平(含古宁洋县界)2975平方公里,龙岩(新罗) 2678 平方公里,共有6968平方公里居民直接或间接受益。
刘氏三兄弟疏浚北溪航道后经历代维护,直至民国时期仍有华丰岭至新桥约190.5公里,万安溪凃潭至隔口顶10公里,隔口顶经溪口、白沙、合溪共59公里,漳平卓宅罗溪口至宁洋45.5公里,漳平芦芝华口营经溪南至象湖杨美村35公里,溪仔口至新安圩(今漳平市拱桥镇)10公里,总计约350公里可以通航。
北溪航船通航后,航运成为漳平对外交通的主要方式。百姓漂放排筏,乘船运输,将上游及漳平本地生产的竹木、土纸、茶叶等土特产品外运,将食盐、布匹、海产品、日用品拉回售卖,九龙江北溪及其支流连通漳州沿海,极大地便利了人、物的运输。
据《闽西交通志》记载,漳平中水门(菁城)码头为九龙江上游最大码头,往来船只均在此停泊。根据民国档案记录,民国二十年(1931)漳平有民船132只,其中50只左右往返于漳平至华安的航线上,10只左右航行在漳平往溪南、象湖航线上。民国二十三年(1934)漳平输出土纸310余吨,宁洋390多吨。龙岩万安所产土纸由漳平设立在白沙的商栈收购外运。民国十九至二十三年间,漳平年均输出各类木材16.5万支,宁洋县年均输出5.35万支,龙岩白沙、万安一带输出约20万支。华安在1957年前年均放运3000立方米。大量的木材输出,带动着当地的经济发展,极大提升沿岸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唐垂拱三年(687)至1957年鹰厦铁路通车后,水运逐渐被火车所代替,九龙江北溪航道发挥运输主渠道作用长达1270年。由于航运的需要,漳平自唐宋起便有造船业。据记载,明朝正德年间桂林有顾、杨、张三家在此修造木船,除供应本地使用外还销往华安、雁石、白沙、万安等地。目前,漳平仍有造船传人,手艺传承二百余年,造船厂遗址在今上桂林。
功追神禹 万民崇祀
刘氏三兄弟的疏通之举,止于新桥溪流溪头(漳平新桥镇)。乡人为了纪念他们的贡献,在新桥镇西埔村肇建了“嘉应祖殿”古庙宇,殿内雕塑供奉着刘氏“九龙三公”和三位夫人,以及儒将陈元光夫妇神像。据“嘉应祖殿”流传祭文、祝文“自唐开基,皇唐偕九龙以显化。”“肇趾自皇唐,亘古声灵鸿赫,显名于嘉应”推断,“嘉应祖殿”始建于唐代。现存祖殿为清嘉庆五年(1800)重修,重修时楹联“构庙自皇唐历宋元明清嘉应重兴垂万古,立功追神禹验疏沦排泱卯金流泽永千秋。”写于抬梁下。2008年祖殿再次修葺。嘉应祖殿右前方100多米处,至今尚保留有一座“三公”墓。明嘉靖《漳平县志》载:“在和睦里西埔之北,有‘咸水洋’。东有古坟,清泉;西岸有水,味咸,相传昔有三公之神在此震山引海,其遗迹也。”
“九龙三公”民间信仰在九龙江北溪流域广泛传播,在九龙江沿岸及周边村落信仰“九龙三公”的百姓,都会到西埔“嘉应祖殿”请香分炉建庙祀奉。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九龙江北溪沿岸有50余处祠庙祭祀九龙三公。在漳平城区也有多座三公庙,据清道光版和新编《漳平县志》记载,漳平桂林坂有上三公庙、下三公庙,县坊有一座三公庙,正月初七、初八、初九,上下桂林和菁城迎上三公、下三公和九龙三公。今三庙已毁。每年正月十二,西埔村民会上碧灵峰顶请香割火。正月十三为三公出巡,村民请出三公神像,彩旗招展,响铳开道,全村巡游,村民拦供拜祀,祈求出行平安,风调雨顺,农耕丰收。正月十四、十五两天,庙里设醮坛做上元、春福科仪,四邻八乡的善男信女前来祈福,热闹非凡。每年三月初一迎西埔三公。每年秋、冬季分别举行秋福、冬福平安醮仪。每年或每隔三年的正月初三至十二,三明大田、漳州华安和龙文区、漳平境内三公宫庙均组织仪队,前来嘉应祖殿进香请圣火,正如嘉应祖殿内楹联“发神迹于西湖,鸿恩浩荡南闽广布;显九龙于漳岩,名昭海宇华夏盛传。”
2000年,嘉应庙被漳平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漳平市人民政府授牌嘉应庙为漳平市历史建筑。2021年,刘氏九龙三公民间习俗信仰先后列入漳平市级、龙岩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2022年6月新桥嘉应祖殿被批准为第七批龙岩市级民间信仰场所备案管理试点。同年10月卢庆顺编著的《九龙三公疏河纪闻》由线装书局出版。
九龙江沿岸不少居民以撑船捕鱼为生,其行船捕鱼皆有习俗。船工在每年开春时,备牲醴祭祀“三公”,有时还请戏班演戏,祈求全年行船平安。
时至今日,九龙江上已经看不见航运、放排、捕鱼的繁盛景象,但从历史的记载中依旧可以看出刘氏三兄弟对九龙江水运事业的巨大贡献,“功追神禹,万民崇祀”便是由此而来。
(执笔:中共漳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陈龙林 杨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