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画坛大家李灿
李灿,字明文,号珠园,清雍正元年(1723)生于武平县城北寨背窝里(今平川街道红东居委会),乾隆年间(1736-1795)以善画闻名。据《福建通志》记载,李灿诗书画皆长,画宗黄慎、上官周,远取诸家而自成风貌,山水、人物、动物、花鸟无一不工,尤擅人物、山水。画风既有上官周精练细腻、造型自然的笔法,又兼有黄慎奔放自如、潇洒独特的韵致。由于李灿画技高妙,武平人称他为“画仙”、赞其画为“仙画”。1926年刊发的《台湾大东书画集》(第一辑)刊登李灿的《吕洞宾飞剑图》,对李灿给予极高的评价,称赞他“系乾隆年间大名家,书迫文征明,画追唐伯虎”。《武平县志》(民国30年版)赞其曰:“汀人数名画,必首推上官周、黄慎与李灿”。
子是人间清品流
李灿自小豪迈洒脱、不受约束,且气势不凡,少时进学,勤学苦读却不乐仕进,痴爱书画,因此能诗善画,书法上也颇有进益。据《福建通志》记载,乾隆年间,学使陆锡熊在汀州举办了一次书画考试,李灿高中榜首,一鸣惊人。但因常年困守闽西山区,缺乏生活阅历,导致他在青年时代的画作被时人评论为“山林气太重”。于是他离家外出游历,足迹遍及广东、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诸地,千里盘桓,以书画谋生。他一边寻师访友,切磋画技,一边饱览各地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眼界大开,心思日异,画艺益精。由于画技提高太快,李灿回武平后,乡人们误以为他遇到“仙人”,得“仙人”传授“仙技”,交口称他为“画仙”,称赞他的画作为“仙画”。更有痴迷于他画作的人,把他的画技传得神乎其神,为他编造出“遇仙”传奇,说他外出游历,曾遇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吕仙惜其才,赠诗一首,云:“子是人间清品流,泛舟湖海任遨游;虎头使笔人争羡,摩诘挥毫世罕俦。今日有缘同我会,惜时无意赴青州;当年回想浑如昨,惜尔星星鬓亦秋”。受吕洞宾点化,由此画品更加出神入化。人们传说他画的太阳能把稻谷晒干,画出的月亮与天上的月亮同圆缺,蜈蚣从画中爬出,鸟儿从画中飞出,牛能出声,水能流动。闽西文史大家丘复对此评曰:“所传仙诗,粗俗不足观。实则游历已广,得江山交流之助而艺自进。”
李灿的画作,无论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均表现出深厚的功力。山水册页格调清新高雅,意境空灵旷远,笔墨细腻自然,布局巧妙合理。如仿元人笔意的《翠竹霜柯图》,近景为几株翠竹和一棵霜后老树,蓬勃茂盛的翠竹与霜打叶落、光着枝桠的老树形成鲜明的对比。中景是奇峰怪石,石下近处水波流动,而左上角占近一半为空白。题诗曰:“翠竹苍烟外,霜柯夕照中”。图中空白给人一种空灵辽旷之美。此处惜墨如金,“计白当黑”,“以有画无”,变无为有,凭借画面上具象的“有”来显示留白的“无”,打破了艺术上时空的局限性,通过虚实掩映创造无限的意境,引领读者以无穷的遐想。在反映水波的手法上他运用了空水法,这与画面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只在左下角岩石下面的水域局部勾勒一小块水波浪花,而大块水域均留白示水。笔的勾、皴、点和墨的干、湿、浓、淡相互映发,“用笔简而意全”,让人清旷悦目。另一幅《月照琼楼图》也有同样的效果,月下楼阁美轮美奂,远近树木虚虚实实,整幅画约一半画面为空白,远处树影婆娑,楼阁隐现,宁静空旷,令人遐思,朦胧的月色下更有一种空灵虚幻之美。另有一幅《飞瀑图》,岩石上小草丛生,苔痕点点,飞流直下,浪花飞溅。整幅画面着墨不多,构图简洁,墨色淡雅。李灿的人物画,形态生动而有奇趣,须眉历历可数,意态逼肖传神。他注重对人物的揣摩与塑造,形象生动逼真,造型精巧自然;线条简洁洗练,或劲健顿挫,或圆润流畅,或纤毫毕现,或豪放潇洒。其《建安七子图》《吕洞宾飞剑图》《抱朴南迁图》《渔樵问答图》《文姬归汉图》等取自历史题材或传说故事的作品堪称精品杰作。李灿的动物画,除了传世作品《九狮图》,上海博物院藏的二十帧画中犹有《饮马长城窟》《牧牛图》《养凫图》,每幅都是精品。
古代诗书画渗透结合紧密,文人画家基本都善书工诗,李灿也不例外,《武平县志》(民国30年版)称李灿“能诗,画成间自题其上,书法亦苍老”。诗品清新超脱,耐人寻味。有诗集《珠园集》问世,可惜散佚无存,所幸旧志中收录其题画诗几首,如《题渔翁图》云:“闲来垂钓且狂歌,最是渔翁乐趣多。物换星移人不老,年年江上醉烟波。”又有《题渔樵问答图》云:“君收纶,我停斧,且向溪头话今古。屈宋文章爨(cuàn)下薪,韩彭(汉代名将淮阴侯韩信与建成侯彭越的并称)事业庖中鲋。何须一一多兼顾,世上功名贱如土。君卖鱼,我负刍,有酒可换不须沽。青山满眼同一醉,勿论区区荣与枯。”这两首题画诗堪称其人生态度、个人品性和生活情趣的真实写照。
明察静观出妙品
李灿的画风多汲取文人画的笔墨情趣。同时,因身处民间,其画风又融合了民间艺术特点、民间审美趣味,创造出雅俗共赏的绘画风格。《武平县志》(1993版)记载:“李灿作画之前,对事物明察静观,虽蝇飞雀斗之微,亦必凝神谛视。”作画时悉心揣摩,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寥寥数笔,便形神兼备,跃然纸上。
李灿的画作不仅描写历史故事、神仙佛道和才子佳人,更塑造了樵夫、渔者、纤夫、牧童等人物形象,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尽皆入画,反映了当时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情貌和民情风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艺术上也有其独到之处,既“师古”“临古”,也注意从自然和现实生活中获得真实感受,富有创造性。画风上深受元人影响,追求笔墨情趣和诗书画相结合。如《丹枫绝壁图》,数株红枫下,临江轩阁上,一个书生神情专注在读老子《南华秋水》;萧疏的江面上帆影点点,高崖绝壁前,一条桅杆高竖的渔船缓缓驶过刚拆去木板的木桥,近处一条客船在三个纤夫吃力地拉牵下正一步一步接近木桥。书生、纤夫、拆桥者、撑船人,一个个活灵活现。读书的,劳作的,有静有动,各行其是。突兀的山石,繁密的丛树掩映着楼房、高塔。带“写”的笔法有元代文人画的逸趣。应物象形,勾点结合,勾人物,皴山石,点树木,染洲渚,笔法灵活,墨色淡雅。有诗题上云:“丹枫绝壁照空江,万里青天在野航;坐展南华秋水读,不知岚翠湿衣裳”。
李灿曾客居潮州,以画像和卖画为生。相传李灿经常去赌博场所观察参赌人员输赢时的表情、神态和动作,回去后细心琢磨,作为绘画素材。当时潮汕赌场流行“跌骰子”,骰子有六面,“跌”到最大数“六”则是全胜,潮汕话“六”发音“là”,每次开骰时,所有围赌者都会怀揣希冀齐声高喊“là”。李灿巧妙地将这一场景定格,绘制成画。这幅画人物众多,每个人物形象逼真、神态生动,被人以重金购买。据说购得此画者,之后十赌九赢,使李灿在潮汕画名大著。此类民间相传的奇闻轶事,难免有其夸张渲染的成分,但也能从中窥见李灿在潮州的艺事活动经历,说明李灿重视对生活的观察,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善于通过观察提炼素材,然后将人物形象的瞬间变化刻画得惟妙惟肖。
李灿所画的《牧牛图》,也是一幅明察静观下,定格人物形象瞬间变化的妙品佳作。画中背景为狂风大作,树摇草偃,叶落云飞。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因避风而伏身向下,牧童头上戴的一顶破斗笠被狂风卷上高空,牧童回头仰视,作惊骇状。其题跋云:“一阵狂风吹笠去,牧童也有出头时”,读来饶有兴味,作者率性不羁、风趣幽默之品性跃然纸上。
信手拈物当彩笔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明画笔的选择,会影响到绘画水平的发挥。所以,很多画家对优质的画笔趋之若鹜,画室里彩笔插满笔筒。但李灿的画室里,相传只有区区一两支画笔。他在绘画时,神思敏捷,兴之所至,完全不讲究画具,有时因陋就简,信手拈物当彩笔,先画下轮廓打底稿,然后稍作加工,快速成就一幅佳作。《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福建卷》便收录了几则李灿巧将手边日常事物当作画笔画出佳作的故事。
蔗渣掷画《鸣蝉图》。相传乾隆年间,有位新到任的武平知县,平素爱画,仰慕李灿画技,便派了一名差役带了财礼和一匹素绢登门求画。李灿当时正在厅里吃甘蔗,听差役说明来意后,便把素绢挂在画室墙上,边吃边思索。少顷,他便用手抓了几个蔗渣,蘸了浓墨,远远地朝素绢掷去,掷得好好的素娟看起来乌七八糟的。差役大吃一惊,以为李灿恃才傲物,拿知县的素绢开玩笑。委屈地阻拦道:“先生,小的回去不好交差啊!”李灿不作回应,另取了一块蔗渣蘸了点淡墨,在素娟上的蔗渣墨迹边上添画了几下,转眼间,一只只栩栩如生的鸣蝉便跃然绢上。随后,他又描杨画柳,添枝加叶,便成为一幅生机盎然的《鸣蝉图》,令见者无不叫绝。
草鞋“搭”就《蜈蚣图》。由于李灿画技高超,在闽西享有盛名,向他求画买画的人很多,但要得到他的画却很不容易,一般需要事先预订。一次,有个挑担脚夫受亲戚委托临时到他家讨画急用,道是有存画最好,不拘什么画,卖一幅给他就行;要是没有存画,就请他现画,题材不限,随意发挥。李灿看这挑夫老实憨厚,又诚意满满,急人之所急,当下就来了兴致,马上作画。铺开画纸,不拿画笔,却请挑夫把脚上穿的草鞋脱下来给他。只见他拎了草鞋,在清水里荡了荡,草草洗去鞋底泥垢,然后用草鞋在砚台上蘸了蘸,蜻蜓点水一般轻轻往画纸上一“搭”,又在草鞋墨迹边上随便添了几笔,一只生动逼真的蜈蚣便呼之欲出,直把挑夫看得目瞪口呆。
孩童臀印《南瓜图》。一日,李灿在家与一抱小孩的邻居闲聊,见小孩乖巧伶俐,便亲昵地把小孩抱在自己怀中逗弄,突然灵光一闪,请邻居在桌上帮他铺好一张宣纸,并掀开画盘。邻居知道他要作画,正伸手想把孩子抱回来。哪知李灿摇头拒绝,换个手势捧住孩子,露出小孩的屁股,再把小孩屁股往画盘上一蘸,又轻轻在纸上一印。邻居以为李灿只是无聊,逗孩子玩儿罢了,倒不在意小孩的屁股脏了,满心眼里只心疼那张还值几个钱的宣纸废了。李灿笑着说:“不用愁,劳侄媳给娃儿洗个澡。愚叔送个南瓜给你家当菜煮吧。”随即拿起画笔,在印有小孩屁股墨迹的宣纸上刷刷添了几笔,成就一幅生动的《南瓜图》,当即送给邻居。这些传说都表明了乡人为李灿高超的画技所折服,也体现了李灿神思敏捷,作画不拘一格,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书画奇才。
作为清代闽派人物画代表画家之一,李灿的作品大多散失无存,流传下来的有《三仙戏蟾图》《李拐仙》《九狮图》《雪夜犟驴图》《老翁童子图》等,人物画居多。其中,故宫博物院收录1幅,上海博物院收录20幅,福建省博物院收录2幅。所著诗集《珠园集》亦湮没无闻,唯旧志中收录其题画诗几首,可略窥一斑。
(执笔:中共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饶晓艳;武平县政协文史委 郑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