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持续探索“矿山修复+”治理模式,推进矿山、矿区生态修复、转型发展——
人与青山两不负
■ 融媒体记者 施薇 王静玲 通讯员 杨菁菁
昨日,走进新罗区紫金山体育公园,但见湖光山色,芳草如茵,楼房依山错落,孩子们奔跑欢笑......看着眼前的美丽画面,人们很难将它与曾是一座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联系起来。
与紫金山体育公园相距几十公里的永定区龙潭镇,把曾经灰尘漫天、煤渣遍地的矿区打造成声名远扬“蝴蝶兰小镇”,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蝴蝶兰更是远销海内外,矿区转型发展的蝴蝶兰产业,每年为当地群众增收8000多万元。
紫金山体育公园的“涅槃”,以及龙潭镇的崛起,是我市大力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缩影。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狠下决心,科学谋划,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将矿山变青山、危山变金山,实现了“一石多鸟”的效应。
找病灶、治顽疾,方能修复“生态伤疤”,还原自然底色。我市对全市矿山开展全面“体检”,并结合“体检”结果,实行“一矿一策”,因地制宜,分类精准施策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废弃矿山治理成本高、治理融资难,是我们在修复治理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市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地勘科科长乔兵告诉记者,为此,我市探索构建“政府引导、规划统领、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的矿山生态修复新机制。“紫金山体育公园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结出的一个硕果,我们通过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投入,对废弃矿山进行综合治理和建设,将其打造成集生态、体育、教育、住宅为一体的生态新城典范。”乔兵说。
矿山修复,是奔着发展去的。按照“宜绿则绿、宜耕则耕、宜景则景”的原则,我市持续探索推进“矿山修复+”的治理模式——
在永定区高陂镇西陂村后山的废弃矿山修复点现场,被称为“致富草”“幸福草”的巨菌草、紫菌草长势良好,如今已长至三四米高。“菌草不仅有助于生态修复,还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是动植物的天然肥料,产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未来将对当地居民的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永定区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陈树淦介绍。
“矿山修复+”后的答案,不只是种植业。放眼我市各地,会发现随着多类型主体积极参与、多维度产业综合集成,我市正不断拓宽“废弃矿山—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绿色平衡。
当前,我市更高层面的转型也在加快推进当中——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动已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的产业集群:上杭的金铜、新材料,武平的新型显示,新罗区的专用车和应急装备,永定的新型建材,长汀的稀土新材料和纺织鞋服,连城的建筑新材料,漳平的机械制造等,进一步摆脱了对资源和矿业的依赖,为实现矿区成功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与青山两不负,又见山体本来色。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林文勇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探索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经验,努力打造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龙岩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