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丘复“荷公”:闽粤客家大儒
丘复(1874—1950),出生于上杭县胜运里曹田村(今蓝溪镇蓝溪村)一乡绅家庭、书香门第。原名丘馥,谱名奈芳,字果园,又字瘦樵,因荷花诞辰日出生,遂别号荷生、荷仙,时人尊称“荷公先生”。丘复生性聪颖好学,19岁列郡庠(秀才),24岁中举。清宣统三年(1911),参加“南社”,借诗词唱和,宣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曾担任全国参议院正式议员。丘复一生致力于兴办新学、开启民智民心,先后倡(创)办东溪别业、上杭师范传习所、立本学堂、上杭县立中学、潮州汀龙小学、私立明强中学,是闻名闽粤两省的知名教育家、客家大儒。著有《念庐诗集》《念庐诗稿》《念庐诗话》《念庐文存》《愿丰楼杂记》《南武赘谭》等。编纂《上杭县志》《长汀县志》《武平县志》三部县志,整理校勘了《后汉书注校补》《杭川新风雅集》《古蛟诗选》《赞育草堂遗稿》等古籍近20部,为整理和保存地方文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结“南社”热心宪政
丘复自小喜欢听讲明末抗清义士的故事,具有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清廷宣布停止乡试会试后,丘复开始畅游祖国名山大川。通过交游各界名流志士,接触进步思想,丘复迅速从旧式文人转换为辛亥革命的有生力量!
清宣统三年(1911)6月,丘复由广东汕头《中华新报》代理笔政叶楚伧介绍加入陈去病、柳亚子发起创办的进步文学社团——南社。他们借诗文唱和,宣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拥护孙中山同盟会及其共和主张,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同年(1911)10月10日,辛亥革命成功。丘复即将自己的原名“邱馥”更名为“邱复”,后又与邱逢甲(字仓海)一起倡议,去除满清强加给邱氏族人姓氏偏旁“阝”,将“邱”姓恢复为“丘”姓,以纪念汉族光复。此后,丘复热衷于资产阶级民主“宪政”活动。是年底,襄佐广东省代表丘逢甲,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民国元年(1912),丘复当选为福建省临时议会议员,怀抱“自顾鬓苍吾舌在,狂奴傲骨尚嶙峋”壮志进入议会,成为共和体制下的第一代“民意代表”。次年,福建省议会正式成立,丘复当选为正式议员。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丘复在《哭宋钝初》诗中发出愤恨的叹息:“可怜中国人心死,如此人才忍杀之!”并坚定呼吁“誓将政党造共和”。民国3年(1914),在其《四十初度感怀》中写道“平生梦想今安在?国体共和尚未和。”发出对自己热衷的共和“宪政”无法实现的困惑与感慨。1916年省议会选举丘复为全国参议院候补议员。同年,袁世凯帝制复辟失败,紧接着张勋复辟,军阀横行,民生凋敝。丘复大义凛然,积极参加爱国志士反袁、反张勋、反军阀混战的斗争,充分显示了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的坚定立场和浩然正气。1924年,丘复增补为全国参议院正式议员,以不耻曹锟贿选,未北上赴任。不久,丘复急流勇退,专注办学和著述。
办新学 启民智 开民心
光绪二十四年(1898)前后,丘复与同宗同族的丘逢甲相识,两人言谈相契,常以诗文唱和。长期交往中,丘复深受丘逢甲倡导新学,支持维新变法、民主革命等进步思想的影响。废除科举后,丘复以提倡新文化教育为己任,成长为虔诚的教育救国论者。他与丘逢甲竭力创办新学,希望用新文化教育开发民智,矫治清末政治弊端,拯救日益凋敝的晚清社会。丘复一生为潮汕、汀杭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新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光绪三十二年(1906)元月,丘复在丘逢甲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联合上杭丘姓族亲,在上杭城厢丘氏总祠创办上杭县第一所“师范传习所”(民立师范),学制半年,开设国文、算术、英文、历史、地理、植物等新式课程。丘复自任监督,聘请教员,多方筹措置办地球仪、地图、教学参考书等教学用品。传习所不论从开设的课程、教学内容还是从师资力量、办学模式上来看,在上杭教育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是上杭历史上第一所培养现代师资的学校,为地方解决小学师资匮乏问题。当时福建省视学饶汉祥到上杭视察后,称该传习所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民立师范”“启文化教育先声。”
上杭师范传习所的学生毕业后,纷纷回各乡建立小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元月,丘复返回故里创办东溪丘氏立本两等小学,担任堂长,招高等、预科、初等共4个班,自编上杭乡土地理一册。在《立本学校十周年纪念祝词》中,他提出“不激、不阿、不欺、不伪”的“四不”的新式教育教学理念。
在担任福建省临时议员时,丘复竭力主张将上杭县琴岗小学升格为县立中学,并派人回上杭县筹办学校。此外,他还提议裁汰福建省城冗校,把节省下来的经费作为专款增拨给省内各县立中学,以加快各县中学的普及进程。上杭县立中学创立后,办学经费拮据,丘复亲自到潮州募捐,并建议用建校后募捐余款购买店产,以店养校,维持运转。
除新办新式教育外,丘复更直接执教于新式学堂,教书育人。民国 14 年(1925),他应聘广东嘉应(今梅州地区)大学教授,自编《中华文学——文学源流初步》讲义。此后他专心执教,著书立说,成就其闻名闽粤两省的一代客家大儒地位。期间,民国20年,他还在汕头聿怀中学任教职半年。后又在潮州汀龙旅馆创办汀龙小学。
民国30年(1941),他联合蓝溪、稔田、太拔、大溪四乡在蓝溪下坝安仁寺故址创办私立明强初级中学,并被公推为董事长兼校长。他以《礼记·中庸》中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的“明强”二字为新创办私立中学校名,寄寓学子勤奋学习,早日成材。对待教育方式,他既反对体罚学生,也反对放羊式的放纵管理。他认为学习要持之以恒,并说自己每每念到“学如上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时,心为之悚。他告诫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提倡读书和读好书,并为明强中学树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风,亲自编写《明强中学校歌》。民国32年(1943),丘复70寿诞。丘复将亲朋、师生为其祝寿的贺金全部捐作“明强中学奖学金”。中学师生共同修建“荷寿亭”,表达对丘复的祝贺和敬仰之情。民国36年(1947),上杭突发水灾,明强中学校舍全部被冲毁倒塌。丘复又日夜函电旅外殷商、海外侨胞捐资重建校舍。民国37年(1948),丘复年迈体弱、心力交瘁,不得已辞去明强中学董事长职务,但乡亲们仍公推他为名誉董事长。
除兴办新学开民智外,丘复开启民智、开民心的另一种途径是积极宣传科学、破除迷信,并为革除民间陋习大声疾呼。
编史志著述等身
丘复先后主持编纂了《上杭县志》10册36卷、《长汀县志》35卷、《武平县志》31卷等志乘,为保存和考订地方文献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上杭县志》是丘复花费时间精力最多的一部。它从民国6年始一直到民国28年,前后花了共22年,100万字,是闽西现存旧志中文字最典雅、考订最精审、最富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一部志书。《南武赘谭》是丘复撰写的随笔文集,为研究武平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史料。
在新旧思想交替、文言文与白话文过渡时节,作为一位热血知识分子,丘复以抢救文化为己任,以博学大儒的身份及时不待我的精神从事编辑工作。他一生编辑、整理、校订、刊行的作品有近20部,数百万字。早在光绪二十年(1894)秋,20岁的丘复乘第一次赴省试之机,即购买四史全部一套回家后,日取四史翻阅,并取范书句稽、摘录、校雠、增补,经年累月,凡四易,遂成《后汉书注校补》。此外,他还先后考订辑录校刊有《杭川新风雅集》《古蛟诗选》,抗清志士刘坊的《天潮阁集》,抗清志士李鲁的《烬余集》,宁化学者李世熊的《史感、物感》,永定熊兴麟的《素园遗稿》,陈如松的《莲山堂集》,刘幼苏的《砥斋文存》,赖清键的《庸叟日记精华》、李和甫的《丹崖集》以及编发《蓝溪旬报》200多期等,为后人深入研究地方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中,《杭川新风雅集》8册30卷是丘复继李颖收集编纂《杭川风雅集》的一部全县诗文集。全书收录明至民国时期上杭籍诗人459家、6135首古近体诗,这是上杭县相较于闽西其他县(市、区)独有的一笔文化遗产,被郭沫若称为“客家诗经”,使上杭成为当之无愧的“诗词之乡”!
丘复本人撰写的学术著作、诗文杂著等。其中,学术著作包括《后汉书注校补》6册33卷、《念庐诗集》6卷、《念庐诗稿》29卷、《念庐文存》6卷、《愿丰楼杂记》5册10卷、《念庐诗话》5卷、《南武赘谭》1册等。《愿丰楼杂记》是一部杂文集,全书500余篇,20余万字。记述闽西尤其是丘复的家乡上杭的乡情民俗、山水人物、街巷传闻等等,弥补了有关早期闽西客家人文献记载不多的缺憾,是研究和了解上杭客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参考著作。丘复的诗作甚丰,格调高雅,文情并茂,其主题多关注现实,与时局和民情相关。他将满腔的爱国热忱和对同胞百姓的人道关怀都灌注在诗作之中,使诗作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光辉,引人共鸣。
1950年9月,丘复病逝于曹田故居,享年77岁。丘复故居位于蓝溪镇曹田(今蓝溪村)坝里下路,为1914年所建,名为“念庐”。大门有其自撰对联“念祖惟修德,庐田在力农”,故自号“念庐居士”“念庐老人”。
1999年是丘复125周年诞辰,他的嫡孙丘其宪及旅台宗亲丘琼华编译出版了《丘荷公诗文选》,对荷公生平和著述作了较详细的介绍。至2013年,《丘复诗文选》《愿丰楼杂记》《丘复集》等丘复文集文选先后编校出版。2024年5月初,上杭县组织召开丘复文化研究项目筹备会,着手深入挖掘研究丘复,保护丘复文化资源,为打造上杭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县域样板书写文史篇章。
(执笔:中共龙岩市新罗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刘可明 中共上杭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蓝昌九 中共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饶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