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而有信”的故事
隐泉书院
■符维健
走上通往橄榄岭青石板铺就的一层层台阶,在龙岩中心城市老城区里,有一座百年的二层四方楼,隐于喧嚣闹市中,现为隐泉书院,它是龙岩县商会旧址。物换星移,百年会馆默默地向人们讲述那许多的过往传奇。
1908年,龙岩商人筹组商务会,1919年,将城中心的石壁头永思祠改建为方形二层楼,为该会永久会所,并建有小花园、六角亭,美轮美奂。
革命战争年代,龙岩县(今新罗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央苏区县。老区人民听党话跟党走,龙岩县商会积极支持苏维埃政权开展工作,为红军游击队筹集军费,支援红军反“围剿”和国共合作抗日。
1932年4月10日,红军东路军东征漳州,首先攻克龙岩,被敌杨逢年旅占领长达17个月的龙岩,重新回到革命工农怀抱,闽西革命根据地又连成一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上任不久的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负责军需工作,随红军东路军到了龙岩,在龙岩县商会二层楼上的小屋居住。
红军来了,一些听信国民党对红军污蔑宣传的商人躲的躲,跑的跑,偌大一个商会里只剩看门的门倌。
红一军团和红五军团在龙岩会合了,毛泽民忙开了。他请来地方领导人和一些当地的商人,调研了地方财政经济问题,为东路军筹集“粮草”。
在大好形势下,龙岩的工运也蓬勃发展起来,成立了龙岩县总工会和店员工会。店员工会主要是领导城区工运,设在商会附近铜钵巷办公。
一天,毛泽民请来几位工会领导人在四方楼二层坐下,商议开了。
由于敌人军事“围剿”,经济封锁,红军军费紧张,此次东征漳州,就是要打破敌人的“围剿”,同时解决军费困难。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是要花钱的,红军是我们工农的队伍,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支持的。”店员工会领导说。
“钱从哪里筹集,我们店员就只有点工资,就是不吃不喝全部捐出也没几个钱,唉......”有人说道。
“商会有钱,老板们都跟商会有联系,但他们不了解红军,有的还躲起来了。我们可以协助做做工作,希望他们拿出钱来。”有人提议。
毛泽民听了,拱拱手,笑着说:“我们这次打漳州只是借款,打下漳州一定如数归还。请你们帮助联系到商会主事人,我们需要借款5000元。”
在店员工会的帮助斡旋下,龙岩县商会会长和几位商人重新回到商会,见了毛泽民,当面听其介绍。毛泽民说:“共产党对商人和城市的政策,提出取消苛捐杂税,保护商人贸易,商人只要赞助革命,共产党就不没收他们的财产,并保护他们营业自由。我们这次部队行动只是借款,漳州是重要城市,打下漳州一定如数归还。”
毛泽民还说:“曹菊如先生你们认识吧,两年前就在闽西工农银行当会计科长,现在和我一起在国家银行工作 。”
一番话语后,商人们联想到红军入闽后的所作所为,认定这支穷人的队伍是可信任的,商会便同意出资并发动商人你出一百我出八十,很快筹资5000元,慷慨借给红军。
钱虽借了出去,但也有人担心,不知何时才能还。他们盼望红军早日打胜仗。
4月20日,红军胜利攻克漳州,不几日,便派人将借款如数归还商会。龙岩商会会长一开始还不敢相信,说道:“之前来了这个军,那个旅,来了就派款,不交就抓人关押,红军真是好,借钱没几天就还了。言而有信,真是不一样啊!”商会决定,会长亲书“师出有名,言而有信”几个大字制成锦旗,由商会和工会一起敲锣打鼓给红军送去。
这次借款,精明重义的龙岩商人给“红色大管家”毛泽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几年后,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1937年7月,经龙岩县商会出面联系斡旋,闽西国共两党开始在县商会谈判,正式达成协议,毛泽民的战友邓子恢(曾任中华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在县商会六角亭签字生效,实现了闽西国共合作抗日的新局面。
岁月更迭,不变的是情怀。龙岩商会传承红色基因,红色商会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