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纸钱
■ 巫庆明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每每这天,人民购买供品,家家户户焚香,放鞭炮,给祖宗烧纸钱......
何谓烧纸钱?
古人认为人离世后,并不会烟消云散,而是以另一种意识形态存在。
汉朝以前是没有烧钱这一说法的。我国丧葬文化历史悠久,人们对葬礼持谦卑态度,选坟墓也很讲究。后来,汉文帝陵墓被盗,钱财被洗劫一空。好好的坟墓被人挖,破坏运势,又苦于无计。后汉蔡伦发明了纸,有了纸,聪明的人想方设法,做出纸钱,替代陪葬真钱。
估计烧纸钱始于唐朝。先是朝廷祀典上,后传中原至边疆。王建曾在《寒衣节》留下“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的诗句。至宋盛行,祭祖烧钱,成捆成扎,一张张,或数张烧着......
烧啊烧,不知不觉,时间跨入了现代。在我的老家,连城,七月过,父亲墟上买好金银纸,祭品,裁好黄包纸,拿出特制的两个半圆的“铁钱戳”,木锤子轻轻敲打,每排九个,九排,81个小圆圈。我好奇地问这是什么?父亲答“这是花边(银圆),给老祖宗用的”。只见父亲一本正经,一张一张捆成筒,放入大包纸糊成的长方形纸“银库”里,再加上买来的金银纸折成的银锭。装满,贴封条,粘钥匙,待祖宗开锁。磨好墨,或买来墨汁,用兔子毛做成毛笔,郑重其事在银库正反面书写。左边一行,“今逢七乞之期,阳上寄来金银一库,一心奉上。”中间一行,“某世祖某某(名字)老大(孺)人泉途开封受用。”右边一行“阳裔自称(名字)寄。”背面写道“凡同名同姓者,须看清收库人和寄库人,不得冒领。”父亲写完,对我说: “这是爷爷的,奶奶的,那是太公太婆的......”点烛、烧香、割鸭、放炮,鸭血滴银库上。一个一个放好,置厅堂。
白天,父亲杀好鸭子,剪一截鸭肠,两头扎紧,吹满气,叫“鸭嘭嘭”,像茄子,给我玩,挂身上,全村跑。晚餐前,父亲筛酒碗中,呼叫祖公名字、“请喝酒”后,酒洒地。餐后,父亲洗手,上香,向天地、祖宗牌磕头作揖,神情严肃,搬出银库,在大门外或祖屋放好,先拿出几张散银元筒和金银纸,点火烧着。他说“这是烧给那些‘野鬼’的,他们无后代,没人烧钱给他们,现在手头有了零钱,不会半路打劫,抢祖宗的钱。”接着,点燃银库,酒壶对着银库周围筛酒,圈住,抢不走。数分钟,银库成灰,微风起,纸灰升至天空,父亲说,老祖宗收到钱,很高兴了。老祖宗在哪?看不见。当时,感觉气氛有点特别,怪怪的。父亲燃起一大把香,让我们到门口路两边插着,称“插路香”。放眼全村,香火点点,给老祖宗引路回程。父亲还吩咐我等,晚间不要着大红或鲜艳衣服,勿逗留十字路口,勿碰飘落纸,不要口带“鬼”字,不串门,早点回家......
据说,这天,地府鬼门关大开,阴间亡魂皆可回阳上,往老家看望子孙后代,领回金银,吃一餐即走。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父亲虽然没有听到荀子这样说过,却一丝不苟,运作烧纸钱事宜,戳“花边”,装银库,烧纸钱。他说: “老祖公在等我们钱用,必须亲手烧给他。”话不多,让人入耳......
近几年,人们对中元节意识逐渐淡化,家乡听不到“钱戳”戳击声。冥店装好纸钱,填收、寄人信息即可,免去许多环节。村里人虽有为之,却难觅当年那种味儿。
烧纸钱,是怀念阴间的亲人而做的一种仪式,是对逝去亲人的一种惦记,是阳间对阴间亲人情感的延续。烧纸钱,是人们情感的一个宣泄口,那烧过的灰烬,缓解我们对逝去至亲的相思之苦,承续我们未竟的孝道,让思亲之痛觅得安稳归属。烧纸钱,烧的是那张纸,秉承的是那颗心,充满人间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