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仰云:乐善不倦矢志报国的华侨实业家


连城有许多用“仰云”命名的建筑、景观,如仰云楼、仰云桥、仰云亭、仰云小学、仰云教室、仰云文化公园,它们都和一个叫周仰云的人密切相关。周仰云(1885-1964),原名周树瀛,字庆绍,号仰云,清末时出生于连城县南顺里周屋村(今文亨镇周屋村)。少年时从学徒起步,再到潮汕发展,后在泰国开办烟草公司,赴越南创办米业公司,在香港兴办纸行,回家乡开办瓷业公司,其间三落三起,最终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抗战时期,周仰云带头捐款,共纾国难;捐资兴教,回报桑梓。一生扶危济困,乐善不倦,是福建省著名的爱国华侨、慈善家、企业家。

少年学徒 潮州起步

清末的周仰云家庭,家境中衰,少年时期的周仰云曾入私塾数年,接受过启蒙教育,因家贫弃学,在连城县河源里梅村头村(今莒溪镇梅村头村)当学徒。不久就到连城纸乡姑田里的永丰街(今姑田镇永丰社区永丰街)“广隆昌”纸庄当店员。由于他手勤脚快、办事机敏,被店主广东潮州人吴老板派往广东潮州,负责推销连城纸(竹宣纸、信笺、日用纸等)。周仰云对连城纸的流程和工艺非常清楚,各种纸品的等级、优劣了如指掌,加上善于察言观色,能准确分析客户心理,连城纸的销售量大增。

周仰云在潮州期间,发现潮汕地区的人们爱抽卷烟,于是他白天在纸行工作,晚上便用粉连纸(粉连纸是连城产的一种卷烟专用纸,纸张密度大,可以延长燃烧时间)手工卷烟。开始他做的卷烟卖给同行的同事们抽,后来批发给潮州的一些商店。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做卷烟的收入加上做店员的薪水,周仰云积累了一笔原始资本。

三落三起 捐资救国

民国三年(1914),周仰云在潮州与人合股开商店,经营德国拜尔公司生产的颜料。当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上交通受阻,货源短缺,价格涨跌无时,几度折腾,颜料店宣告破产。大股东三兄弟依恃背景雄厚,盛气凌人,将责任全部推由周仰云承担,周仰云身陷缧绁达半年之久。后经同乡李云霄等友人仗义解困,始脱牢狱之灾,周仰云第一次创业失败。

民国十九年(1930),周仰云与潮州人陈耕三在潮州合作开办“连兴昌”纸行,在汕头设分销点,经营连城纸。连城建立红色革命根据地政权时,国民党政府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赣南闽西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进出物资通路受阻,连城纸难以外运至潮汕地区,汇兑业务受挫,纸行濒临崩溃,“连兴昌”纸行关闭,周仰云第二次创业又告失败。

不久,周仰云在汕头组建“广福烟草公司”,并于上海、泰国设立分公司。以“广福”命名公司,是因为股东都是广东和福建人。“广福烟草公司”成立初期,代销和出口美丽牌和鹰牌香烟,出口的香烟由上海运到泰国进行销售。汕头总公司则设厂自制香烟,开始时产品质量好,业务发展很快。后因制烟主要技师被同行高价“挖墙脚”,继任者技艺不精,因而公司的香烟质量下降,亏损过半。周仰云召集股东商议欲再增资金,以图重振,而股东畏缩不前,公司只好解体,周仰云第三次创业再告失败。

三次创业失败的周仰云没有向命运低头,他脚踏实地、真诚待人并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优点被友人看上,由友人出巨资支持他重办烟草公司。周仰云在友人资金的支持下,在泰国越粒兴办“广福烟草分公司”,生产专利“三鹅牌”香烟。泰国地处热带,蛇类众多,蛇常在树上、路边和家里出没,当地百姓和华侨都非常害怕。因为蛇怕大鹅,周仰云用“以鹅制蛇”的心理迎合泰国人和旅泰华侨需求,受到极大欢迎,“三鹅牌”在当地被称为“防蛇香烟”。加上有了前车之鉴,周仰云在选人用人、生产工艺、商品质量、管理方式上精益求精,于是公司业务繁忙,营收与日俱增。英美商人当时也在泰国开办烟草公司,想垄断这一行业,以重金诱逼周仰云出卖招牌专利,周仰云任对方出多少价钱,就是不卖。利诱不行,洋人请泰国政府出面威胁,他仍严词拒绝,软硬不吃。

当时,世界正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之中,在泰国的周仰云,敏锐地意识到乱世时的首要物资就是粮食。已积累巨额资本的周仰云,到东南亚粮食主产区越南考察,并在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组建“建丰米业进出口公司”。周仰云的米业公司将粮食源源不断地卖到世界各地,在祖国需要时,周仰云则平价优先供应。

民国二十七年(1938),周仰云回香港寓居期间,先后与友人开“广诚昌”“广华昌”“华昌”等纸行,专门售卖连城纸。由于是老本行,加上人脉资源丰富,销量巨大,周仰云为连城纸的外销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商业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周仰云虽身居异域,却情系祖国,始终以满腔的爱国激情和炽热的赤子之心,时刻关注和支持祖国与家乡的建设事业。周仰云在泰国期间,中国正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救国难,他不顾自身安危,带头捐出薪资,动员泰国“广福烟草分公司”员工每人每月为国捐款三元、五元不等,还举行声势浩大的捐款义演活动,发动周边的华人华侨和企业家踊跃捐款。在周仰云的大声疾呼下,救国募捐非常顺利。每次在捐足一万银元后,他就交代次子周千和将捐款由泰国的福建银行汇回国内,支持祖国抗战,先后共汇回祖国40余万银元,有力地支持了祖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回报桑梓 乐善不倦

民国二十七年,贫困的家乡连城因要举办一所中学,虽组织开展了募捐,但劝捐效果不尽如人意,离开办的最低资金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无奈之下,家乡派德高望重的乡贤到香港求助于周仰云。周仰云深知教育对培养人才、对抗战救国和对家乡建设的重要性。他向家乡人表示郑重的感谢,感谢家乡给了他一个回报桑梓的重大机会。随后,周仰云倾全力将保证金银元10万和校舍建设资金银元3万如数汇回国内,独资创办“明耻中学”(连城一中前身)。

在周仰云的大力支持下,明耻中学如期开班招生,选址于清末县立东塔小学旧址(今连城一中)。“明耻中学”校名取《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里的“明耻教战”,原意是:教导士兵,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要奋勇杀敌,英勇作战。明耻中学办学经费直至1949年春,全部由周仰云个人负责。

明耻中学校园面积3000平方米,建有两层土木结构的仰云楼1座(内有教室8间、办公室2间),一层教室3间,实验室、礼堂各1座,教师宿舍1座,总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

因为将募捐的银元汇回国内支援抗战,被亲日的泰国政府知悉,在泰国的福建银行遭抄查,经办汇款的儿子周千和被驱逐出境。泰国政府强行将拥有几十万泰币资本、销售额仅次于英美公司的“广福烟草分公司”,按5万银元的原始资本收归国有,公司员工被迫解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学校经费来源中断,明耻中学由人民政府接办。

1951年春,明耻中学与县立中学合并为连城第一中学,校址即明耻中学旧址,直至今天。

周仰云还独资或捐资支持办周屋小学(今仰云小学前身)、城关金山小学(今冠豸小学前身)、隔川小学(今隔川中小前身)、姑田的院庄小学(今姑田中小前身)、下堡进化小学(今下堡小学前身)、北团文山小学(今溪尾小学前身)、朋口小学(今朋口中小前身)等,受益学子达数万人。周仰云一生捐资兴教,报效祖国,泽惠桑梓,家乡有口皆碑。此外,他对家乡的公益事业也十分热心。民国二十六年(1937),连城编修县志需费用8000银元,他就捐了5000银元,占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多。又如捐资兴建彭坊屋桥、修建定安屋桥等,至今仍为连城百姓所称颂。民国版《连城县志》记载他:“举凡办学堂、修祖庙、捐医院、济难民,救国利人诸义举,莫不慷慨输将。数年以来,不下十余万金。乐善不倦,庶乎近焉。”

周仰云慷慨大方、乐于助人,许多朋友都因得到他的资助而顺利地渡过难关。凡是向他开口求助的,只要是正当的,他从不让人失望。周仰云热情助人,却从来不图回报,即使后来自己有了困难,也从不愿向人谈及,更不愿向朋友伸手。有的朋友送去财物,他总是婉言辞谢,一一退还。这种“施惠勿念”的品格,令人敬佩。周仰云所帮助过的人数不胜数,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李嘉诚岳父、后来成为香港钟表大王的庄静庵。

周仰云常教育子孙,要他们懂得爱国爱乡、立志报国。他对儿孙们说:“无论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了自己是中国人,是福建连城人,中国虽然贫弱,家乡尽管很穷,我们在国外做生意,却不能连中国和家乡都卖了,忘了。”“有钱要造福社会,有才要服务社会。”他还告诫子孙“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社会没有万年不变的豪门,一个人的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

积善成德 代有传承

1942年,泰国局势紧张,周仰云携部分资金至香港。1944年,在泰的“广福烟草分公司”被亲日的泰国政府强行收买,在越南的“建丰米业进出口公司”也遭受日寇军机炸毁,周仰云海外业务蒙受巨大损失。周仰云随即到香港寓居。即使这样,他在香港居住时,还想方设法将公司股金本息发还股东,宁愿自己亏损,也不使其他投资人受损失。其间,周仰云还在家乡与县政府合办陶瓷厂,生产日用瓷和美术雕塑瓷,出口到潮汕、东南亚一带。

日寇侵占香港时,周仰云被迫逃难到新加坡,民国三十四年(1945),绕道回归祖国,在家乡居住了三年。这三年都在为明耻中学的发展而殚精竭虑。民国三十七年(1948),香港中南公司总经理庄静庵先生,邀请其赴香港定居,周仰云在香港度过了他人生中唯一一段安宁的时光。1964年,周仰云在香港逝世,终年80岁。

周仰云的后人继承了他爱国爱乡的优秀品质,不断为祖国和家乡捐款捐物。如,周仰云的儿子周千和,对连城一中、隔川中学、隔川小学、周屋仰云小学、连城文新中学,都曾鼎力资助;还捐款给连城县图书馆购置图书,给冠豸山捐建“仰云亭”,为家乡的名山增光添彩。周仰云的孙子周年茂,向连城一中捐资612万元,用于创建“千和奖教基金”、兴建“年茂楼”“年茂多媒体教室”“仰云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及添置图书。他还向连城实验小学、城关中心小学、文新中学、龙岩市慈善总会、泉州市慈善总会、汶川大地震等捐款。

2014年12月,连城一中的仰云文化公园建成,公园中矗立周仰云铜像,他目光如炬,似乎是看着每一位从面前走过的连城一中学子,问:国何强,民何富。今逢盛世,一中学子向何方?

周仰云的一生,是拼搏奋斗的一生,是乐善好施的一生,是矢志报国的一生。他在苦难中奋斗,在逆境中拼搏,在富贵时乐善,在国危时报国,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从来没有忘记家乡连城。他是福建海外华侨的优秀代表,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必将激励广大闽西儿女,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新时代的爱国爱乡事业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执笔:中共连城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李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