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发言摘录


漳平永福杜鹃花生产基地

上杭中都露屿一角

长汀河田镇航拍图

编者按

7月18日,我市召开全市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会上,市委组织部、市林业局、上杭县、新罗区雁石镇、长汀县河田镇、漳平市永福镇作交流发言。本报今日摘取部分发言内容予以刊发。

市委组织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进革命老区乡村全面振兴

市委组织部按照市委“158”乡村建设工作机制部署要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进革命老区乡村全面振兴。党建富民强村、乡村振兴特派员等经验做法先后在《八闽快讯》刊发,得到省委领导批示肯定;《党建引领老区乡村产业振兴的探索和实践》获2023年度全省党建重点调研课题论文一等奖。

健全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由市委书记带头挂钩上杭县才溪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带头领办党建富民强村“十百千”行动项目,示范带动县乡党委书记每年至少领办2个抓党建项目。每季度选择1个县(市、区)召开现场推进会,通过实地察看、现场点评等形式,层层压实县乡党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主体责任,以点带面、串点连线培育党建示范点和党建联系点。制定《2024年全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点任务项目清单》,确定12个重点项目、33项具体要求。

建设执行有力的基层队伍。通过选拔35岁左右优秀年轻干部担任乡镇党政正职、30岁左右优秀年轻干部担任乡镇班子副职、提高乡镇班子成员学历、选派乡镇党政正职参加全市年轻干部党性教育专题班、安排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到对口支援中央国家机关(省直机关)和对口合作城市挂职锻炼或驻点招商等方式,建强乡镇一线指挥部。通过“双向选择、一聘三年”方式,选聘熟悉“三农”工作的人才到乡村振兴示范村、实绩突出村等担任乡村振兴特派员。开展“干部暖心房”建设行动,降低村级办公服务场所外部平均挂牌数量。

夯实乡村发展的经济基础。立足龙岩烤烟产业优势,市委常委会研究制定党建富民强村“十百千”行动工作方案,出台“设立财政扶持资金、实行产业发展奖补”等10条刚性措施。全面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采取村集体牵头领办、公司发起领办、能人带动领办等方式,创建合作社411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6家),构建合作社、公司、村集体、农户经济利益共同体。将产业关联度较高、产业优势互补的村联合起来,建立跨村联建党组织,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动、乡村联治等方式,有效推进乡村连片振兴、县域整体发展。

市林业局:“三绿”并举“四库”联动助力乡村振兴

市林业局以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建设为契机,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四库”联动,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聚焦“扩绿”美青山,促进乡村生态宜居。科学规划造林绿化用地,大力推进“四旁”绿化、花化、彩化、香化。持续实施松林改造提升、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闽西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储备林等重点项目,精准提升全市森林质量。龙岩地质公园正式成为世界地质公园,成功申报5个森林驿站,争取驿站数量在全省设区市中位列第一。共获评5处全国“双百”古树(其中最美古树2株、最美古树群3个),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聚焦“兴绿”提质效,促进百姓生活富裕。大力推进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实施、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并依托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打造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美丽河湖。创新林业金融机制,搭建了覆盖全市的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创新林业经营机制,大力培育民营林场、家庭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与林农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机制,建立“林农出地、林场经营、效益共享”合作经营模式。坚持做活“一片林”、做深“一根竹”和做优“一桶油”。坚持科学研碳、司法固碳、创新用碳。

聚焦“护绿”守红线,促进乡村治理有效。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机制,以林长制为抓手,用足用好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金和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助资金,每年补助金额达3.2亿元。创新生态司法护航机制,全面健全完善“林长+公检法”协作机制,出台林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等多项制度,创建全省首家生态修复司法协同中心等。开展驻村挂钩帮扶机制,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同时,持续打造具有龙岩特色的“林区枫桥”品牌,从源头化解涉林矛盾纠纷,维护林区的安定稳定。

上杭县:做实“加减乘除” 助力乡村振兴

上杭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158”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做实“加减乘除”,全力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成功入选2024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2023年市对县乡村振兴实绩考评全市第1。

党建引领做“加法”,积聚乡村振兴合力。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建立“月督查、季汇报、年考评”制度;将土地出让收益的50%以上用于乡村振兴;坚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理念,探索“六个共富”等做法,先后建成3118个“五个美丽”示范典型。

轻装上阵做“减法”,焕发乡村振兴活力。探索优化乡村行政区划设置,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全省率先实施撤乡并镇,整合古田步云“红”“绿”资源,精简编制35个,每年降低行政成本约400万元;全面完成332个行政村新一轮村庄分类,完成210个村庄规划编制,多村联编经验做法在全省村庄规划交流会上作交流发言;探索推行“零补偿”农房整治机制,获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

融合共治做“乘法”,激活乡村振兴动力。凝聚各方力量,一体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全市率先聘请副厅级退休干部担任乡村振兴特派员;开展“大爱龙岩·爱满杭川”建设,其中“星星点灯”新时代文明实践巾帼志愿服务队获评全国巾帼志愿服务“十佳组织”;探索群众“全过程参与”共建共享机制,设立赴圩议事站,才溪镇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

防范风险做“除法”,释放乡村振兴潜力。强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化法治乡村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常态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传,大力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专项整治;探索“1334才溪工作法”,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探索乡村资金直达管理,推动资金直达基层、直接惠民利民,用好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打通党风廉政建设“最后一公里”。

新罗区雁石镇:党建共同体 发展一盘棋 携手共绘乡村振兴富美画卷

近年来,雁石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全面推行“158”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强化党建引领,推动资源优势互补,“跨”出组织创新的党建引领,“联”出乡村振兴的共同富裕。

支部领航,聚力赋能促发展。以党建领办合作社为抓手,按照“支部领办、合作社主导、农民参与”的原则,探索“党组织+合作社+X”合作模式。实行“党建+‘三三制’”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针对闲置土地、抛荒土地,建立利益共享、长效运作模式,激发村民创业激情及共建风险责任意识;实行“党建+‘两权分离’”模式,有效激发党员、群众做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跨村联建,同频共振“聚动能”。以跨村联建、片区建设模式为导向,推动“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资源整合,合理调配共享资源,有效解决资源分享、条块分割等问题,盘活联建村土地、劳动力资源。强强联手,以省级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为“支点”,撬动特色资源,打造福雁“研学服务”全产业链,形成“强强联手”“全域研学”共赢局面。

村企共建,打造产业“共富链”。以“支部领办、以企带村、村企互动”为合作路径,形成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镇域内经济“小循环”。实现粮食产销“闭环”,着力打造集种植、生产、销售的全链条,实现农民、合作社和政府三方共赢。实现“村企人”“三赢”,推动新兴新纺织等龙头企业,与企业周边村签订“共建”协议,建立“乡村就业车间”,解决用工、就业、增收问题。实现文旅赋能“新链”,依托自然风光、禅宗文化底蕴,打造文旅精品路线,带动沿线村产业振兴。

下一步,雁石镇将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好经验、好做法,全面推行“158”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因地制宜深挖各村潜质、整合优势资源,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奋力谱写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新篇章。

长汀县河田镇:“红绿”生“金”加速老区蝶变振兴

近年来,河田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紧紧围绕“生态立镇、产业强镇、文旅兴镇”的发展目标,以强化党建引领为抓手,通过发展绿色优质产业,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绿”交融赋能乡村振兴,助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活化绿水青山,推进“绿富共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探索“政策引导+企业投资+社会融入”机制;持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罗地河小流域水土保持完成全国首单跨省碳汇交易。大力培育绿色农业经营主体,推动水稻、油茶、河田鸡等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依托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水土保持科教园,以生态研学为核心,引进省党代表、省劳模市场化运营“共富工坊”和“河田鸡故事馆”,有力促进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传承红色基因,擦亮“红色名片”。以傅连暲将军故居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盘活故居周边特色资源,持续做好厦门大学“树人计划”项目,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品牌。活化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做好资源保护开发和全域红色景区打造。积极融入市委乡村振兴“一县一片区”“红旗跃过汀江·‘两山’实践走廊”建设,连线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让红色旅游从“有看头”到“有玩头”再到“有盼头”。

拓宽产业链条,驱动“金色引擎”。主动融入全县“工业发展年”活动,依托辖区内晋江(长汀)工业园区的平台优势,积极开展各类招商活动,精准对接企业入驻园区,不断扩大园区规模,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下一步,河田将以此次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为契机,继续深入挖掘绿色生态、红色历史等资源优势,持续发扬“冲冲冲”的工作作风,全力以赴在全市乡村振兴大局中走前头、作示范,为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河田力量。

漳平市永福镇:牢记嘱托 破题出新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年来,永福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漳平永福和台创园的殷殷嘱托,充分发挥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平台优势,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行“158”乡村建设工作机制,不断破题出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聚焦一个目标,解决“干什么”的问题。以列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创建和龙岩市乡村振兴“一县一片区”建设为契机,将“台湾特色小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主打目标。制定《漳平市“台湾特色小镇”重点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

抓住两大产业,解决“靠什么”的问题。花卉产业方面。聚焦“打造综合性花卉产业集聚地”的发展目标,成立研究院,建设电商产业园,花卉销售由实体批发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型。高山茶产业方面。引进培育高山茶企业48家,年产高山茶5800多吨,实现年产值15亿元,每年解决劳动力就业1.2万人次。

突出三个抓手,解决“如何干”的问题。深化对台交流,打响“特色牌”。充分利用对台优势和先行先试政策,持续策划争取乡村振兴项目和资金。改善人居环境,扮靓“美颜值”。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综合治理。做优乡村旅游,打造“引爆点”。持续举办两岸农民丰收节、樱花文化旅游节等活动,“花香永福 台湾小镇”入选福建省百条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线路。

创新四项保障,解决“谁来干”的问题。创新组织保障,全力培育“大陆阿里山党旗红”镇域党建品牌,“链上花”等村级子品牌。创新工作保障,成立议事机构,实行项目专班与集体攻坚结合。创新人才保障,选聘台胞担任乡村振兴顾问等,以人才振兴激发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创新治理保障,创建“平安大陆阿里山”“三缘融合工作法”等基层治理品牌。

下一步,永福镇持续深学笃用“千万工程”经验和“158”工作机制,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龙岩样板,为龙岩高质量发展贡献永福力量。

本版文字由融媒体记者 施薇 雷树公 提供 资料图由融媒体记者 郭亦斌 摄